秋冬季,徐聞農民利用冬暖、冬閑田多等優勢,種植青椒、玉米、韭菜、青瓜等瓜菜,并運到寒冷的北方,美其名曰:北運菜。不僅豐富了當地的農產品種植結構,農民的錢袋子也一天天鼓了起來。
隨著北運菜的種植面積漸成規模,當地冷庫的數量也隨之增長。發展過程中,對保鮮要求較高的北運菜,須抓住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契機,培育本土品牌,提高經濟效益。
有專家認為,冷鏈物流是提高北運菜附加值的重要途徑,其在做強做大北運菜品牌中的作用更加凸顯。“眼下,冷鏈物流產業受人追捧,徐聞要發展冷鏈物流,需充分利用冷庫資源,完善相關配套服務。”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閆玉科教授說。

從徐聞走出去的北運菜
秋末冬初,當祖國南端大地還是綠油油一片時,北方已是冰天雪地。盡管如此,北方人依然能享受到由南方運去的新鮮北運菜。
近幾年,徐聞縣政府高度重視“南菜北運”,引進多個優良蔬菜品種,推廣無公害種植,一躍成為華北、東北等地區最大的“菜籃子”基地。每年的10月至來年的清明時節,是徐聞蔬菜上市旺季,貼著“陜A”,“魯B”,“遼C”等車牌的貨車源源不斷開進了田間地壟,收購包裝,冷凍保鮮,最后運往華北、華中、東北、西北等地。
據悉,2014年,徐聞北運菜種植面積達30多萬畝。北運菜能填補寒冬季節北方大棚菜的短缺,深受北方人厚愛。“相比其他地方,徐聞的瓜菜生鮮品質好,客戶很喜歡,每年我都會來收購。”來自山東的北運菜經銷商李世銘說。
每年的1月是北運菜的豐收季節。1月12日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徐聞縣農貿交易市場。在該市場的冷庫廠,記者看到五六個工人正扛著紙箱從冒著冷氣的冷庫中走出,按順序把紙箱堆放在貨車上。記者走進冷庫,冷氣彌漫,據冷庫老板介紹,冷庫當時的氣溫是4℃。冷庫分兩層堆放著紙箱貨物,林林總總,紙箱上標有“尖椒”、“線椒”“徐聞特產”等字樣。
“這是今天發的第10輛次,這一車貨準備運往陜西,今年很多農產品減產,北運菜的行情也太不好。”該冷庫廠老板算了一筆賬,按照一年5個月來算,4個1000立方米的倉庫每個月共可容納600多噸貨物,出租率在70%左右,一年下來共容納了2100多噸北運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