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市作家協會會員宣明創作的長篇小說《大唐第一宦官——驃騎大將軍楊思勖傳奇》,由廣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在湛江引發廣泛關注。
這部耗時十余年創作、約五十五萬字的作品,以唐代廉江籍宦官名將楊思勖的傳奇人生為藍本,不僅填補了嶺南歷史名人文學創作的空白,更成為廉江文化賦能“百千萬工程”的重磅力作,為地方文旅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書籍
嶺南“第一宦官名將”:被遺忘的盛唐鐵血傳奇
楊思勖(公元 654-740 年),字祐之,出生于唐羅州郡石城縣(今廣東廉江市),是雷州半島歷史上最早的京官,也是封建朝代雷州半島首位一品官員。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能打的太監”,他開創了宦官領兵出征的先河,一生四度平定嶺南安南、邕州、五溪、瀧州等地叛亂,為維護大唐邊疆安定、推動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格局演變立下赫赫戰功。
相較于茂名高力士的“家喻戶曉”,楊思勖在歷史長河中卻近乎“隱身”。新、舊《唐書》雖將其列為唐代正史第一宦官,但其事跡因傳統文人對宦官群體的偏見而記載寥寥。“他是盛唐前十名的強將之一,卻因身份特殊被歷史邊緣化,挖掘他的故事是廉江人的責任。”小說作者宣明坦言。
在歷史維度中,楊思勖以武力鞏固了大唐對嶺南的統治,推動嶺南政治中心從瀧州(今羅定)轉移至廣州,為后世嶺南地區的發展奠定了格局。
羅州故城。
十年創作路:在堅守與打磨中喚醒歷史記憶
“2008年翻閱《石城縣志》時,偶然發現楊思勖的記載,當時就震驚了——廉江竟有這樣的‘大人物’!”談起創作緣起,宣明至今歷歷在目。彼時,他雖因工作繁忙、知識儲備不足多次猶豫,但“挖掘本土歷史名人的責任感”始終推動著他。
為還原楊思勖的人生軌跡與時代風貌,宣明開啟了漫長的“補課”之路:他走遍各大圖書館,購置各類史書、嶺南文化、軍事地理等書籍,房間里堆滿了史籍與資料;為弄清“羅州故城為何消失”,他實地探訪粵西多地,研究唐代嶺南的社會經濟、俚僚文化、民俗風情甚至武術體系;為讓人物更鮮活,他還鉆研金庸武俠小說的敘事邏輯,借鑒軍事題材作品的場景構建手法。
創作之路波折重重。因工作繁忙,書稿多次“胎死腹中”,“寫著寫著睡著了,夢里突然想通情節發展”是常有的事。面對楊思勖“宦官”身份的爭議,他反復推敲史料,力求客觀呈現其“忠誠護國而非弄權亂政”的形象;為融合地方文化,他將廉江八音鑼鼓、上刀山、過火鏈、跳儺舞等非遺元素,以及羅州觀音寺、北部灣海上貿易等本土印記巧妙嵌入情節,“寫哭嫁場景時,自己也忍不住落淚”。
2021年,宣明從基層一線調回市委機關后,創作時間相對充裕,書稿進度大幅提速。從最初的“不敢動筆”到最終完成五十五萬字的鴻篇,他用十年光陰詮釋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創作堅守。
虛實之間:一部融合歷史、武俠與嶺南文化的誠意之作
《大唐第一宦官——驃騎大將軍楊思勖傳奇》以楊思勖從“嶺南部落土著王子”到“驃騎大將軍”的人生逆襲為主線,時間跨度從唐高宗永徽年間至唐玄宗開元末年,全書分二十三章、一百零八節,既嚴格遵循新舊《唐書》《石城縣志》等史料,又以文學筆法賦予人物溫度與故事張力。
花城出版社編輯夏顯夫評價:“這部作品做到了‘以史為骨’,作者耗時十余年查閱新舊《唐書》、相關墓志、地方縣志等史料,完整串聯起主人公的一生,作品擺脫了‘非黑即白’的套路,書中既展現楊思勖的高光面,如忠心耿耿輔佐朝廷,四次出征嶺南平定叛亂,憑借卓越軍事才能維護國家統一,也不回避他的爭議點,如實呈現其性格兇狠,對待俘虜手段殘忍。”
歷史與武俠的碰撞是本書的鮮明特色。宣明從楊思勖墓出土的大理石妝彩金武士俑、《大唐故驃騎大將軍楊公誌銘》中汲取靈感,為其設計“追魂大刀”“雪蓮寶典武功”等武俠元素,還虛構了他在武當山、崆峒山及西域拜師學武的經歷,讓這位“宦官名將”的武力值躍然紙上。書中對安南、邕州、五溪、瀧州四場平叛戰役的描寫,既還原了唐代軍事制度與戰爭場面,又通過“師兄弟對決”“武功較量”等情節增強可讀性,有讀者評價“比武俠小說更驚心動魄”。
本土文化的深度嵌入讓作品充滿嶺南氣息。在平定五溪叛亂的情節中,湘西懸棺、酉水號子、儺舞等文化符號自然融入;刻畫瀧州戰役時,德慶龍母廟、新興國恩寺等粵西名勝成為場景;涉及主人公家鄉時,雷州半島年例、穿令箭、雷州換鼓等非遺民俗一一展現。“這不僅是寫一個人的故事,更是在復原盛唐嶺南的社會圖景。”宣明表示。
文化賦能新嘗試:從文學作品到地方發展“催化劑”
小說出版后,社會反響超出預期。不少讀者驚嘆“廉江竟有如此傳奇的歷史人物”,廉江市粵劇團主動聯系宣明,希望將故事搬上粵劇舞臺;宣明希望能將該書改編為影視動漫等作品,并開發VR體驗等系列衍生文創產品,“讓楊思勖的IP 活起來”。
湛江市作協主席鄧存波認為,該書的出版是湛江作家對歷史題材創作的一個重大突破。它通過挖掘本土歷史名人的精神內核,重塑了地方文化認同,增強了民眾對廉江歷史厚度的認知與自信。”
小說的出版,同樣引發了文化界對主人翁出生地羅州故城的關注。羅州故城是廣東現存最完整的唐代州城遺址,其建筑平面布局與唐長安城大致相仿,在這一千多年的城市遺址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與歷史遺產。
對此,鄧存波呼吁將“羅州故城”保護與開發作為廉江文化戰略“地標”,建議先聯合專業機構對城址開展系統勘探與數字化復原,厘清唐代羅州城格局并申報更高層級文保單位;再借鑒“嶺南千古情”“海絲首港”經驗,以“唐風羅州”為主題打造沉浸式遺址公園、唐俗體驗區與非遺展演空間,讓遺址“可感可觸”;同時將其與九洲江流域、北部灣海上絲路文化帶整合,構建“名將故里—唐代州城—海貿遺址”文化廊道,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嶺南唐文化標識地。
記者了解到,當前,廉江正計劃以“楊思勖 IP”為核心,打造歷史文化研學路線、開發主題文旅項目,推動“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關注廉江的歷史與文化,吸引游客走進來,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宣明的期待,也是廉江文化賦能的深層愿景。
十年磨一劍,這部凝結著創作者心血與地方文化擔當的作品,不僅讓楊思勖這位“被遺忘的盛唐名將”重歸大眾視野,更成為廉江挖掘本土資源、推動文化創新的標桿。其背后所體現的“以文化人、以文興業”思路,或將為更多縣域的文化賦能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