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徐聞縣前山鎮云仔村的幾位村民正在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的指導下,對冬種的絲瓜絡進行田間管理。云仔村黨支部書記楊大穎告訴記者:“這里幾年前曾是一片閑置的撂荒地,自從華農的專家進駐村里后,撂荒地變成了金土地,村民不僅種植農作物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還跟著專家學會了高產辣椒、絲瓜等作物的種植技術。”
近年來,徐聞縣前山鎮加強校地合作,依托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服務站,組建起鄉村振興服務平臺“鄉村振興服務站徐聞總站”,以校地合作為紐帶,錨定引才育才、資產盤活、技術攻堅、聯農帶農為抓手,有力推動當地鄉村產業落地生根,讓昔日的閑置資源煥發生機,讓特色農業插上科技翅膀,走出了一條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在撂荒地建成的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觀察辣椒的生長情況。
引才育才激活發展動能
前山鎮黨委、政府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主動對接華南農業大學,成功引進了以姜峰教授為首的技術團隊,并建立了華農首個縣級總站牛哥驛站。
廣州市南沙區駐前山鎮工作隊隊長葉勇說:“目前組建了8支產業技術攻關專家團隊,先后吸引15名教授、24名研究生扎根徐聞,吸納培養創業人才8名,實現優秀人才精準服務鄉村振興,形成了‘專家下沉+人才培育’的良性生態。”
為搭建產教融合“大舞臺”,當地成立“鄉村創業孵化中心”,吸引社會人士注入天使資金,專家團隊進行全程創業輔導。
目前累計舉辦技術講座32場,培訓農民3000多人次,培養多支具備專業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實現舊教舍里育新人。
華南農業大學的教授帶領研究生在示范園開展實驗活動。
盤活資源閑置土地變身“金土地”
如何讓閑置資源“活”起來?前山鎮給出了“科技賦能+合作運營”的答案。首先是盤活資產,激發農村荒廢沉睡資源新活力。將閑置校舍改建成“產學研”基地,利用250萬元幫扶資金將云仔小學閑置校舍改造成牛哥驛站技術團隊“產學研”基地,同時促成前山鎮經濟聯合總社與前山鎮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的運營單位廣州富牛山農業公司合作。
將撂荒鹽堿地改建成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發揮科技創新關鍵作用,全園施行水肥一體化設計,對撂荒26年、有機質不足0.3%的400畝鹽堿地進行土壤全面改良。
楊大穎說:“華農專家團隊將撂荒地建設成為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辣椒畝產突破萬斤,采摘期延長至100天。同時,積極探索‘水稻+水果玉米+絲瓜’換茬種植模式,復墾撂荒地1000多畝,畝產值超2.1萬元。”
前山鎮農民將采摘的辣椒裝箱運往外地銷售。
科技催生農業“新質生產力”
在前山鎮,技術團隊圍繞種苗研發、種植規范、防控技術三大領域持續攻堅,突出技術服務,培育特色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聚焦種苗技術研發,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培育出脫毒姜種,先后復壯巴厘菠蘿等地方特色品種,選育或引進甜玉米品種3個,辣椒新品種2個,花生新品種1個。
同時建立了由14個品種組成的黃姜種植資源庫,制定了菠蘿高端種植技術方案,規范了辣椒、仔姜健康種植技術,推廣了黃姜微切塊營養缽育苗技術。
針對近年來嚴重困擾徐聞菠蘿產業的“黑心病”和“黑丁病”,驛站團隊累計開展了300多個土樣測試,精準分析致病原因,研發出菠蘿黑心病綜合綠色防控技術,并多次組織學校專家團隊開展針對性研發藥物與推廣防控技術,組織果農進行專業技術培訓3000多人次,解決菠蘿的黑心病、香蕉枯萎病、辣椒與嫩姜的重茬障礙等問題。
在科技賦能下,徐聞菠蘿、辣椒、高良姜成功躋身優勢農產品知名品牌行列,特色農業發展裝上了“科技引擎”。
前山鎮農民在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指導下種植水瓜獲得豐收。
聯農帶農多元增收共同致富
“一份土地,多份收入”是前山鎮聯農帶農的生動模式。當地創新“牛哥驛站+公司+示范園+農戶”管理運行機制,形成“土地租金+務工薪金+種糧所得”的增收新模式,幫助群眾實現“一份土地,多份收入”。
村里流轉土地400畝,每年為當地集體經濟直接帶來固定經濟收益12萬多元。同時主打“5+3+1”產業幫扶策略,為周邊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周邊三個村150多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
在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華農專家團隊下沉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會農民干種植技術,免費給育苗并提供管理技術,實現了辣椒平均畝產增長30%,仔姜畝產值達到高良姜的20倍,并收回來“幫著農民銷”。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姜峰表示:“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服務站與前山鎮的校地合作正在不斷深化提升,校地合作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