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交廣航局湛江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媒體開放日活動在麻章區金牛島周邊海域舉行。走進現場,灘涂上一片片剛種下不久的紅樹苗透著新生氣息,遠岸灘涂上的無人機投苗作業更成為焦點——2臺無人機先后隨著操作員指尖指令,平穩升空后按預設航線掠過海面,精準將帶泥球的紅樹苗投放到指定區域,昔日人工難及的遠岸灘涂,如今正通過科技力量高效“披綠”。

這生動場景的背后,是全國首個大規模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修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目前項目7個區塊紅樹林種植任務已全面完成,幼苗存活率超85%,其余11個區塊正按計劃推進。

中交廣航局承建的這一項目,總規劃種植紅樹林546公頃、生態化改造海堤3.02千米,核心創新點便是“種養耦合”模式:以紅樹林種植為核心,在周邊科學劃定生態養殖區,精選彈涂魚等與生態兼容的品種,構建“紅樹林為養殖提供庇護與餌料、養殖廢棄物為紅樹林供肥”的良性循環。“傳統認知里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常對立,我們就是要打破這種局限。”項目負責人王昊在開放日現場向媒體介紹。

為破解生態修復難題,項目團隊以科技創新賦能“種養耦合”,構建了四大核心技術體系。一是智能種養動態優化,使用多參數水質傳感器和智能監控系統,隨時掌握水溫、鹽度等生態情況和施工進度,讓珍稀樹種占比提升30%,生態修復和水域保護兩不誤。二是雙層固土穩定灘面,用創新松木樁技術固定土壤,配上潮位感應的灌溉系統,灌溉效率提高70%,紅樹幼苗更容易存活。三是培育抗逆苗木立體防護,通過斷根讓苗木更抗折騰,引入彈涂魚控制藻類,既護好紅樹林,又提升養殖質量。四是全周期零廢棄循環,用動態補植技術,把死植株粉碎當肥料回填,養殖尾水經紅樹林凈化再利用,實現資源高效循環。

無人機投苗有效解決了遠岸作業的難題。記者在現場看到,每臺無人機載著一袋袋裹著濕潤泥球的白骨壤、紅海欖幼苗,機身搭載的定位系統實時校準航線,確保樹苗精準落入灘涂的種植網格中,高效打通灘涂投苗的“最后一公里”。“無人機與人工互相配合進行投苗、分苗、種苗,不僅有效規避了水上作業的安全風險,更極大提升了效率。”操作員一邊操控設備一邊介紹。最繁忙時,團隊同時投入6臺無人機,每臺一次可吊運40株帶泥球的種苗,一名熟練操作手日投苗量可達2000至3000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