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輸帶高效轉運紅樹林苗木,工作人員在海水中協同栽種,成片幼苗如綠衛士守護水域……(9月16日《湛江日報》)
湛江經開區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項目,以“潮位動態適配”種養分區模式,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難題,為“紅樹林之城”注入了新動能。
科學“定標”,是生態修復的核心邏輯。生態修復絕非簡單“栽樹種草”,湛江精準錨定“潮位”這一關鍵變量,依據潮汐水文為不同紅樹林品種劃分“生長坐標”:適低潮位的白骨壤、桐花樹扎根低地,喜中高潮位的紅海欖、木欖駐守高處,確保每類苗木獲得2至8小時適宜淹水時長。這種“因種施策、因境布局”的方式,推動生態修復從“粗放式”轉向“精準化”。
種養“搭檔”,是資源轉化的創新路徑。湛江在修復區域構建“林養共生”格局,不割裂紅樹林種植與水產養殖的聯系,讓二者形成互補閉環:紅樹林凈化水質為養殖生物提供優良環境;養殖活動在生態承載范圍內創造收益,反哺紅樹林日常養護,形成“生態滋養產業、產業反哺生態”的良性循環,實現生態與經濟價值雙重提升。
政企“協同”,是實踐落地的重要保障。湛江市政府搭建合作平臺,雷林公司與中交四航局組成聯合體承接項目,前期精準對接政策需求,中期組建專業團隊規范推進,全程嚴守生態修復標準。從苗木轉運高效組織到工作人員趕潮作業堅守,政企協同讓“潮位定坐標”的設想落地,確保生態與經濟效益同步實現。
這份實踐為全國紅樹林修復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湛江方案”,更以鮮活案例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同頻共振、雙向賦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