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向海筑夢,聚才興城。2025年“湛江人才周”將于11月27日啟幕,以“向海‘湛’放、智創‘江’來”為主題,開啟一場與人才的藍色之約。
本次人才周將結合落實“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集中展示湛江“引育留用”全鏈條人才生態,通過系列精彩活動,向海內外傳遞湛江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堅定決心,持續擴大人才規模、提升人才能級,為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本報即日起開設專欄,全程記錄這場人才盛會,見證更多“千里馬”在湛江這片熱土上縱橫馳騁,書寫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的動人篇章。
碧海潮生處,正是英才匯聚時!
日前,嘹亮的汽笛劃破長空,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臺“湛江灣1號”正式交付使用。這不僅標志著湛江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更是一座城市以人才為帆、向海圖強的生動實踐。
“湛江灣1號”背后,是一支由院士領銜、博士攻堅、技工協同的科研團隊,彰顯了“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催生一個產業”的鏈式效應。正如湛江灣實驗室有關負責人所言:“沒有人才的集聚,就沒有平臺的躍升;沒有技術的突破,就沒有產業的未來。”
從“人口紅利”邁向“人才紅利”,今日之湛江,正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精準務實的舉措,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全力打造機遇涌動、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高地,奮力書寫屬于新時代的“人才強市”答卷。
傾心引才:從“坐等來才”到“上門攬才”
“我們是被‘真心’打動來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陳夏華坦言。2021年他通過“人才城市開放日”第一次踏上湛江這片土地,參觀了實驗室、紅樹林、巴斯夫基地,成功簽約落戶湛江灣實驗室。“人才城市開放日是我們和湛江一次深度對話,讓我們愛上湛江、扎根湛江。”
近年來,湛江創新舉辦“人才城市開放日”、“青春綻放”實習實踐活動等,邀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50多所知名高校師生走進實驗室、碼頭、紅樹林,沉浸式感受“湛江機遇”。同時,“主動上門”到全國重點高校宣傳推介湛江招才引才最新政策,注重從優秀高校畢業生中招納精英之才,2023年以來招錄優秀選調生287人,其中博士生16人,碩士生135人。
這僅是湛江真心愛才、傾心引才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湛江印發實施《湛江市人才工作提質年行動方案》,瞄準引、育、用、留全鏈條關鍵環節,大力實施引才“數量倍增”、育才“能量提升”、聚才“容量擴充”、用才“力量聚合”、留才“質量優化”五大行動。同時明確“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重點任務,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見效。
此外,湛江加快推動落實人才強市建設20條政策,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湛江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方案》《湛江市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試行)》等配套政策,以優惠政策吸引和集聚人才。
數據是最有力的說明:2025年,湛江累計在教育、醫療、海洋產業等領域引進博士研究生239名,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298場,達成求職意向3.2萬人;“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單日進場求職1.5萬人,收到簡歷3.7萬份。
即將啟幕的2025年“湛江人才周”,將“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落到實處,延續深化人才工作提質年行動,通過集中開展涵蓋專場招聘、高端論壇、項目對接、成果展示、專業培訓、聯誼交流等N場系列活動,搭建一個人才、資本、項目精準對接的高能級平臺,推動形成“全市聯動、全域覆蓋、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效應。
悉心育才:從“遍地撒網”到“靶向培育”
“湛江不僅懂引才,更懂育才。”廣東海洋大學教授趙力強是“揚帆計劃”海洋牧場產業人才專項的受益者。他帶領團隊深耕生蠔養殖研究,構建了生蠔中遠海綠色高效養殖技術體系,在粵西地區示范推廣10余萬畝,實現產值逾百億元。“從項目立項到資金配套,從實驗場地到成果轉化,湛江給了我們完整的成長閉環。”
近年來,湛江堅持“本土育才、系統育才、精準育才”,讓各類人才在港城大地拔節孕穗、茁壯成長。聚焦我市重大發展戰略,培養了陳可營、楊仁友等一批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廣東海洋大學2人入選“香江學者計劃”項目,廣東醫科大學1人入選“香江學者計劃(灣區項目)”,在粵東西北地區實現零的突破。
圍繞縣域產業布局,創新“項目+團隊+人才驛站”模式,湛江在雷州、徐聞、廉江等地布局建設96個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把課堂搬到菠蘿地、珍珠池、火龍果大棚。去年,全市2189名農技“輕騎兵”累計開展技術服務1500余次,培訓農戶2.9萬人次,帶動戶均增收1.8萬元。
聚焦制造業、農業、教育、醫療等重點領域,實施“校企雙制”“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等專項計劃。2025年,全市建成實習實訓基地33個,開設校企合作“定向班”41個,培育高級職稱教師1237名,派出農業科技特派員1065人次,413名“鄉村工匠”獲評職稱,數量居全省第一。
依托“揚帆計劃”,系統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人才培訓,全年累計培訓產業人才4957人次,突破關鍵技術10項,推動形成“育一人、強一企、興一鏈”的良性循環。
用心留才:從“安身立命”到“安心樂業”
“我來湛江已1年有余,從入住人才公寓到協調配偶就業,從辦理落戶手續到就醫問診,遇到的種種問題都有專人協助解決。”博士選調生、現就職于湛江市交通運輸局的崔琦由衷地說,“這里并非人才的‘跳板’,而是真正的‘歸宿’。”
為了讓人才“留得住、發展好”,湛江著力構建“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推動科技、教育、人社等市直部門及各縣(市、區)共同打造“1+N”政策體系,厚植人才扎根沃土。
以服務留才。湛江進一步拓展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功能,新認定高層次人才3115人,提供住房保障、配偶就業、醫療服務等“一站式”服務4000余人次。修訂《湛江市市區人才公寓管理辦法(2025年修訂)》,推出“拎包入住”人才公寓,讓人才“來了就能安家”。
以情感留才。湛江落實領導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節點,組織走訪慰問一線高層次人才;舉辦人才沙龍、聯誼交流、國情研修等活動,增強人才歸屬感與認同感。
以平臺留才。依托湛江灣實驗室、海洋牧場、綠色石化、新能源等重點平臺,湛江為人才提供“科研—轉化—產業”全鏈條支持。2025年,全市新增產學研發展平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以上科研平臺超200家,組建產業創新中心3個;建成“人才飛地”8個,實現“研發在外地、轉化在本地”。
“我們要讓人才不僅‘安身’,更能‘安心’;不僅‘立業’,更能‘樂業’。”湛江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湛江堅持用最大誠意、最優政策、最高禮遇,讓更多人才來到湛江、建設湛江、愛上湛江。
向海而生,因才而興。今日湛江,海洋牧場“網箱羅布”、綠色石化“管道縱橫”、新能源風機“迎風起舞”,每一條產業鏈上都奔躍著懷揣夢想、勇攀高峰的“千里馬”。在奮進“十五五”新征程上,湛江始終錨定“人才強市”目標,持續放大人才周“乘數效應”,以更開放的格局、更開闊的胸襟,誠邀天下英才與這座海濱城市共成長、創未來,在祖國大陸最南端書寫“向海圖強、逐夢深藍”的嶄新篇章。
聚才之“湛”,未來可期。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