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新聞網訊:
????在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中,湛江農墾局立足實際,強化措施,以產業扶貧為突破口,為對口幫扶的白沙鎮水美村委會打造起600畝的蠶桑基地,切實增強貧困戶及村集體的“造血”功能,深受該村群眾贊譽。
????高標準打造蠶桑基地
????水美村委會下轄水美、馮村、謝家等3個自然村,共有750余戶3100多人。由于受歷史、自然等因素影響,村民思想觀念陳舊,靠天吃飯意識過強,且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村民生活普遍較為困難。
????產業落后,窮根難除。只有“授人以漁”,增強“造血”功能,扶貧開發工作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據了解,當前種桑養蠶業大有奔頭,為此,農墾局決定引導群眾把種桑養蠶業作為主導產業,并幫助村委會成立了順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
????“村委會下轄的3條自然村均有廣闊的坡地,但長期以來只是種植快速林,經濟效益較低。因而在該村委會發展種桑養蠶業具備一定的資源優勢。”駐村工作組鄧朝琳告訴筆者,發展種養業,必須實現現代化、產業化,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站穩腳跟。
????合作社在農墾局的支持下,承包了該村及鄰村共計600畝坡地。隨后,平整土地,打抗旱井,拉起電網,安裝噴灌設備……大手筆打造高標準的種桑養蠶基地,截至目前,共計投入資金170多萬元。此外,還將投資100多萬元,建設19800平方米的養蠶房和6800平方米的蠶繭收購加工場,為發展種桑養蠶業提供產銷一體化服務。
????貧困戶“領種”不需成本
????合作社除了自留100畝桑地發展集體經濟外,余下的500畝分給貧困戶自行種植,打破“吃大鍋飯”的局面,從根本上消除貧困戶“等、靠、要”思想。當前,該村160戶貧困戶當中,除了沒有勞動力的,均加入了合作社,每戶不但可領種3至4畝不等的桑地,而且在扶貧期間內可享有免地租、免機耕費、免肥料費、免蠶房建設費、免噴灌設備費等優惠。這就意味著貧困戶不需投入任何成本,即可參與種桑養蠶項目。
????在水美村村后,蠶桑種植基地頗具規模,種上不久的桑苗已冒出嫩芽。閉上電閘,擰開龍頭,清澈的甘泉便自動噴灑在偌大的一片坡上。而眾多的貧困戶,正在自家的地頭上插種桑苗,忙得不亦樂乎。
????帶著妻子與孫子們在地上插種桑苗的李黃養欣喜地說,他家自愿加入合作社,分得四畝地,還免費領取了桑苗、肥料,而地上安裝了噴灌,不用為種植用水發愁,種植技術也有人指導,這讓他們一家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貼心服務助群眾致富
????萬事開頭難。為了讓村民掌握種桑養蠶技術,堅定他們脫貧的信心,農墾局多次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前往友好農場、客路鎮高坡村等地“取經”,并邀請蠶學農藝師李國和到該村開班授技。此外,根據水美村的實際及農墾單位的成功經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編寫《種桑技術要點》,并印發給村民,為當地種桑養蠶業提供貼心的服務。
????“按照近年的行情,一畝地種桑養蠶,經濟收入不低于5000元。貧困戶參與這個項目,一年之內實現脫貧可能性很大。”湛江農墾局副局長何時盛顯得信心十足,“根據廣前公司、南華農場、友好農場等單位的經驗,一畝地種桑養蠶的經濟效益不低于5000元。這個產業,不但能夠引導貧困戶脫貧,而且可輻射帶動當地乃至白沙鎮西部群眾奔康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