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對湛江發展寄予厚望,賦予湛江“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與海南相向而行”的時代使命。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赴湛江調研指導,為這座濱海城市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湛江市始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貫徹落實省委常委會在湛江調研時的工作要求和省委常委會會議精神,以“干字當頭、破浪前行”的擔當全力以赴做好“四個抓”,推動現代化建設每一步都踩得穩、走得實,在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百千萬工程”等領域交出階段性亮眼答卷。
今起推出年終特別策劃“奮進2025·湛江答卷”,通過五大篇章,用鮮活案例、硬核數據與深度解讀,全景呈現湛江一年來的實干足跡與發展突破。敬請垂注。
湛江鋼鐵零碳高等級薄鋼板工廠項目。記者張鋒鋒 攝
鋼鐵廠由“智慧大腦”精準操控“黑燈工廠”;五金生產線上工業機器人伸展“巨臂”精準作業,高效又安全;遼闊海面拔起一座座智慧牧場,一條條深海魚被全程數字化養殖……今日的湛江,車間里、海面上正在上演著一場傳統產業的“存量煥新”戰役。
這場戰役著眼于現有的家底,用新技術為老產線注入靈魂,讓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我們一同走近這場產業升級,看湛江如何用“技改”之筆,答好“經濟突圍”的時代考題。
中科煉化的智能巡檢機器人。記者劉冀城 通訊員林江海 攝
“更新”:智慧的脈搏重塑產業邏輯
湛江鋼鐵煉鋼廠內,轉爐鋼花四濺、生產火熱,但生產現場沒有忙碌的工人,只有在中控室電腦前“一鍵煉鋼”的操作人員——煉鋼不再依賴人工“看火”,而是聚焦于流動的數據,精準地遠程調控著生產的每一個節拍。這正是湛江鋼鐵從“制造”邁向“智造”的縮影。
這場技改帶來的,遠不止于工作方式的改變。湛江鋼鐵在技術改造方面形成了完整系統的體系和制度,依托寶鋼中央研究院、產品開發中心、設備開發中心等機構組成了較為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了高強鋼汽車板、家電板等高端鋼鐵產品為代表的工程技術自主集成能力。
湛江鋼鐵從2016年開始,設備更新項目逐步增加。2021年—2023年開展節能環保、降本增效、品種拓展、質量改善、效率提升、消防安全、裝備措施等方面近130項技術改造項目。智能化改造,讓生產效率與人均產鋼率實現了令人矚目的雙飛躍。目前,湛江鋼鐵每年人均可以煉2600多噸鋼,人均噸鋼產量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二。
同樣的智慧脈搏,也跳動在廣東龍力電器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在五金生產線,工業機器人揮舞“巨臂”在生產線上快速精準完成水壺的組裝生產,直線速度最快可達2米/秒,只需12名工人便能完成以往68個人的工作量。
這是該公司電水壺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我們采用的是國產南京埃斯頓高精度高性能工業機器人,年產能預計從改造前的100萬個水壺增加到115萬個,年增加15萬臺,預期提高15%。”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每年有5—10款新產品推向市場,該生產線自動化后,既解決了“有訂單無人做”的困擾,也能減少工傷發生概率,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產品質量。
湛江正掀起一場數字化轉型“鏈式改造”的浪潮。目前有3家企業入選國家級5G工廠。其中,“粵電湛江風電海上5G專網覆蓋5G工廠”和“湛江核電智慧工地專網及主干網覆蓋5G工廠”2個5G項目入選工信部《2024年5G工廠名錄》,“湛江鋼鐵基于獨立專網的智慧綠色鋼鐵5G工廠”入選工信部《2025年5G工廠名錄》。
這場改造不止于龍頭企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也在加速:加快推進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重點聚焦農副產品與食品加工、小家電、羽絨三個行業,推動數字化從“點”到“鏈”全面滲透;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有意向改造的企業260家,簽約120家,已完成改造企業75家。
“恒燚1號”。記者李忠 攝
“更綠”:以“綠色”淬煉發展成色
產業的煥新,不僅是效率的競賽,更是發展成色的淬煉。在湛江,“綠色”已從環保指標,內化為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科煉化附近海域,中華白海豚不時躍出水面與廠區“合影”。在這里,技術改造中的“綠色投入”占比不斷加大。中科煉化采用低氮燃燒、兩級脫硫脫硝除塵等先進技術,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進行深度治理;引入2套移動式VOCs處理設施,深化VOCs污染防治,實現儲罐檢修“氣不上天,油不落地”的目標。
在“治水”方面,中科煉化也下足了功夫。投資4億多元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每年能讓近千萬噸廢水“重獲新生”,相當于填滿近1個西湖的水量完成生態輪回。此外,他們還在原有5萬立雨水監控池基礎上,新建3萬立雨水回收儲存池,預計年可回收雨水近400萬噸,有效降低新鮮水消耗量。
中科煉化還大力推動“循環利用”:通過采取廠家回收、循環使用“三劑”包裝桶和采用槽車運輸加氫裝置開工硫化劑等措施,每年削減200升廢桶約14000個,共260噸。
位于廉江橫山鎮金山工業園的湛江海大飼料有限公司也將“綠色發展”融入血脈。該公司畜禽飼料生產車間里,嶄新的高效粉碎機正轟隆作響,自動化流水線上的飼料顆粒魚貫而出。這場投入3200多萬元的技術改造,讓傳統飼料生產煥發新生。
技改后的生產線更“聰明”——國產設備替代進口不僅降低了備件成本,更使生產成本直降5%、生產效率提升42.86%,飼料產量由21萬噸提升至30萬噸,按照全年312天生產天數算,項目實施完成后,飼料的產能同比提升9萬噸。
項目實施在提升產能的同時,也為綠色發展注入新動力。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引進節能型設備,生產過程中的能耗顯著降低,廢棄物產生量進一步減少,產品的環保性能得到整體提升,有力推動了企業安全、清潔、可持續發展。
通過對“更綠”的追求,湛江正繪就一幅經濟增長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嶄新畫卷。2025年,中冶環保、中科煉化等4家企業被認定為廣東省綠色工廠。全市累計培育建成“綠色園區”1個、“綠色工廠”10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家,湛江鋼鐵零碳高等級薄鋼板工廠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第二批)》。
“湛江灣1號”。 記者張鋒鋒 攝
“更藍”:從“靠海吃海”到“智海興海”
作為海洋大市,湛江的產業煥新樂章,少不了磅礴的“藍色旋律”。技術改造,為這座因海而生的城市,開啟了從“近海”走向“深藍”的新征程。
在湛江廣闊的海域,“湛農1號”“海威1號”“海威2號”“恒燚1號”等智能養殖平臺宛如“海上鋼鐵長城”,抵御風浪,守護著“藍色糧倉”。這些不再是傳統的漁排,而是配備了自動投餌、水下監控系統的“智慧牧場”,“牧洋人”動動手指,在手機上就能實時掌握魚群的生長狀況與水環境變化。
今年11月19日,“湛江灣1號”順利交付投產,開啟了“深藍牧場”的萬億級新賽道。這座“海上科技城堡”是自主創新的典范,其8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實現智能化精準養殖,填補多項國內空白,湛江現代化海洋牧場從10米等深線海域推向25米等深線海域養殖。項目首創的“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技術,也意味著湛江從“靠海吃海”邁向“知海用海”“智海興海”的歷史性跨越。
在智能裝備筑牢產業根基的同時,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正為海洋牧場注入新的智慧內核。成功啟用漁業大數據中心,在養殖區布局的120個智能監控點,實現深遠海養殖全產業鏈的監控、管理與溯源智能化發展;建立海洋牧場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平臺,推動研發海洋牧場環境監測系統,對臺風、風暴潮等海洋大氣災害過程進行實時監測,為海洋牧場提供實時觀測數據;以無人駕駛智能投喂船為切入點的“海上滴滴牧場”,針對重力式網箱養殖戶提供自動化投喂服務,實現精準養殖,減少人力依賴……
裝備的升級,讓傳統海上養殖業從“看天吃飯”走向了“可測可控”,同時也在賦能新興產業,海上風電、海洋裝備制造等產業持續突破技術瓶頸,為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這場以技術為帆的“深藍遠征”,正推動湛江的海洋經濟從單一的捕撈與近岸養殖,向裝備制造、海洋牧場、休閑旅游等多元業態加速融合,真正將“藍色”潛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湛江鋼鐵的煉鋼廠轉爐北區中控室。 記者劉冀城 攝
“更實”:組合拳激發企業“技改熱”
“更新”“更綠”“更藍”匯成了湛江的產業變革“三重奏”,而這曲樂章的堅實基座,正是來自“更實”的政策支持與保障。湛江圍繞“四綠一藍”產業集群發展,打出了一套精準滴灌、全程護航的政策“組合拳”,確保每一份力量都用在刀刃上。
《湛江市推進工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提質增效工作方案》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精準發力——圍繞重點發展湛江市特色的“四綠一藍”支柱產業,大力推動工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技術創新;實施家電、家具、造紙、羽絨、制鞋、農海產品加工、制糖等優勢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政策的“實”,還體現在“真金白銀”和“真誠服務”上。
對于技術改造這項長線投資,湛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扮演起“全程服務員”的角色,積極爭取財政資金保障和上級部門支持,特別是在超長期特別國債、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省級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獎勵等方面全向發力。3年累計為全市59家(次)企業爭取到省級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資金2.12億元,用于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針對企業技術改造過程中的“堵點”“難點”問題,該局通過“一對一”入企服務,幫助企業精準把握政策紅利,科學規劃技改路徑;針對企業普遍反映的申報流程不熟、材料編制不規范等難題,提供從項目備案到設備核定的“全流程跟蹤指導”,讓企業申報省心、安心。
在“政策+服務”的雙重護航下,全市每年有220家工業企業投身技術改造。在湛江鋼鐵、冠豪高新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今年1—10月,全市在統工業技改投資項目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1%,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已連續26個月實現正增長,其中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77.9%。
在藍色海洋領域,湛江同樣以一套系統性的政策體系,為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繪制了清晰的“導航圖”。《湛江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規劃(2023年—2035年)》《湛江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行動方案(2023—2035年)》《湛江市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十五條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接連出臺,促進和保障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同時,通過引導海洋牧場與濱海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讓“海上糧倉”煥發新活力,變身成為引人入勝的“旅游打卡地”,推動融合發展。
中華白海豚在雷州灣暢游。記者李忠 攝
經過一輪輪脫胎換骨式的技術改造,湛江的傳統產業“底盤”更穩、“筋骨”更強,一個動能充沛、活力迸發的產業湛江,將交出更加精彩的“經濟答卷”。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