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互聯網+”新模式跨界融合大發展
在這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互聯網+”無疑是關注度最高的詞匯之一。宛如點石成金的圣手,許多行業紛紛借力互聯網技術風生水起,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跨界發展,從而創造出新的發展生態。
在“互聯網+”大潮涌動的新時代,本報應時而動,特開辟“互聯網+”專欄,同步記錄我市各個企業把握時代脈搏,依托互聯網技術,勇立潮頭、創新發展的歷程。
本專欄將以新聞記者采訪調查的方式,報道我市電商、互聯網、互聯網+企業的新發展、新動向、新趨勢,深度挖掘傳統行業借力互聯網技術跨界融合、轉型成功的好思路、好經驗、好方法,分析客戶所屬傳統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困惑,幫客戶分析如何轉變思路,利用互聯網+思維模式,發展自身等。
本欄目誠邀我市各大電商、互聯網、互聯網+等企業進行合作,共同書寫我市“互聯網+”的新篇章。(張蔓莉)

從空中鳥瞰南渡河及兩岸稻田。記者 郎樹臣 陳煜 航拍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在雷州半島南渡河兩岸有一片寶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更為罕見的是有連片22萬畝豐美稻田——這就是東西洋,人稱“廣東第一田”。這里從唐宋至今一直是聞名廣東的“大糧倉”,目前也有著國內先進的農業基礎設施配套。然而多年來,這里卻沒有孕育出一個響當當的稻米品牌,種稻難賺錢,稻田面積逐漸減少。
在這個“互聯網+”激蕩的時代,各種名牌大米在網上廣受追捧,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東西洋,為何在時代大潮中甘居人后、籍籍無名?
占盡天時地利的廣東第一田
極目東洋萬頃田,耕疇簇擁若云連。
眼下正值金秋,雷州東西洋一派豐收景象。登臨雷州三元塔頂,極目遠眺東西洋田,萬頃金色稻浪遠接云天——這是國內罕見的壯觀。東西洋連片面積22萬畝,連接雷州8個鎮(街道辦),總產達20多萬噸,可謂“一熟南粵足”。
東西洋在唐代已是水稻主產區。這里地處東經100度,每年進入10月后,晝夜溫差達10攝氏度以上,產出的晚造稻米口感香甜、富有彈性,米質可媲美上等泰國米。加之東西洋地處數百萬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雷瓊地貌,土壤富含火山礦物質,稻米營養豐富。
此外,這里獨特的生態環境令人艷羨——周邊沒有工業污染,水質清澈的南渡河從東西洋腹地蜿蜒而過,這里的水土條件讓農業專家都贊嘆不已。省農業專家介紹,目前,省內優質稻米產區集中在梅州、臺山、韶關北部和雷州半島,隨著韶關和云浮傳統稻作區面積不斷萎縮,雷州東西洋的優勢更加凸顯。
正因為如此,廣東省大力扶持這里創造省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基地,這里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省的支持,各種路、水、電等條件完備,可謂傲視同儕。
高端大米受熱捧,卻沒有東西洋的份
2012年6月,袁隆平來到東西洋觀摩超級稻基地現場,置身金色稻田中,他不禁贊嘆:“雷州真是一個魚米之鄉!在半島上能擁有這樣遼闊的平原,而且土壤肥沃,真是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東西洋不但是湛江人的驕傲,更是廣東人的‘寶貝’。”2011年3月,廣東省副省長劉昆率到雷州東西洋視察春耕生產時盛贊。
但占盡天時地利的東西洋卻并未在中國水稻產業中脫穎而出。
記者調查發現,東西洋農民種水稻的積極性正在降低,水稻開始被其他經濟作物取代——來自浙江各地的“西瓜兵”,通過土地流轉,租了幾萬畝稻田,搭起大棚改種西瓜。陽光下的東西洋,明晃晃的塑料薄膜步步“侵蝕”稻田領地。
為何放棄水稻?雷州松竹鎮沙坡外村的陳伯說,小規模種植水稻很難賺錢,需要大面積種植才能提高收益。他曾想過擴大種植,但問題是:種那么多稻谷往哪里曬?附城鎮南田村的林叔算了一筆帳,機械收割一畝要100元,噴藥也要100多元,除去種植成本,種稻難賺錢,倒不如出外打工,把地租給外人種其他作物。
種水稻不賺錢,“廣東第一糧倉”陷入了尷尬。相比之下,黑龍江五常、遼寧盤錦、臺灣大米,還有舶來的泰國香米,以及高價難求的日本大米……這些高端優質大米“名利雙收”,越來越受到講究生活品質的市民家庭青睞。
一些老人還記得,東西洋曾出產過一種優質大米“海康小粘”,在廣州十三行很受歡迎。如今這個品種已經消失,東西洋似乎和“好米”越來越無緣。問題究竟在哪里?
東西洋稻米產業化品牌化還缺啥?
東西洋何時才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和大米名牌?我市水稻業內專家剖析,東西洋田目前面臨的主要困境,一是沒有下游產業鏈,二是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低。
沒有下游產業鏈,沒有固定收購商,水稻價格一年一個樣,農戶種水稻餓不死,但也賺不了錢。多年來,多數農戶滿足于將水稻以國家最低保護價賣給糧庫,稻米的商業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也就沒人去種高附加值的優質稻。而下游產業鏈不配套,生產加工跟不上,極大地制約著水稻種植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無法孕育出強大的品牌。
“東西洋出的稻米沒有在國內形成口碑,關鍵在于缺少龍頭企業和品牌形象。”市農業局一位官員透露,長期以來,水稻“高產穩產”成了東西洋追求的目標,水稻良種似乎被“棄如敝履”。資料顯示,2006年起,省農業廳在雷州南興、附城、松竹三鎮建立了萬畝水稻高產示范片,連續三年平均畝產超過600公斤,2010年雷州被國家農業部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市)。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時至今日,東西洋種的大都是十幾二十年前培育的“老掉牙”常規稻品種,收購價徘徊在每斤一元左右。
坐擁如此突出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歷史積淀優勢,東西洋卻未能催生幾個強大的大米生產企業,因而也不可能打造聞名國內的大米品牌。曾經風光一時的“廣東第一田”,究竟該何去何從?(策劃統籌/肖胤 采寫/張永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