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召開的全市今年第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暨第四季度經濟工作部署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千方百計提振我市消費需求,其中包括要精心謀劃我市今年歲末年初系列促銷活動,充分利用“雙11”、“雙12”、圣誕節、元旦節等重點促銷時點,組織更多企業積極參與促銷活動,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等新型促銷方式,提高促銷實效。
16日,記者從國家統計局湛江調查隊了解到:為了解湛江市民今年“雙十一”的網購情況,為我市今后更好提振消費需求提供參考和借鑒,調查隊在11月12日隨機走訪了四個社區中120位曾在今年“雙十一”有網購經歷的市民,開展專題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市民網購熱情很高,同時他們也希望政府相關部門關注和解決網購中存在的問題,以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

制圖/美編 鄭瑩
“雙十一”網購主要特點
■女性消費者近六成 年齡層集中在中青年階段
120名受訪者中,女性消費者71名,占59.2%;男性49名,占40.8%。
從年齡段來看,15-25歲的24名,占20.0%;25-35歲的46名,占38.3%;35-45歲的33名,占27.5%;45-55歲的12名,占10.0%;55歲以上的5名,占4.2%。“雙十一”主要消費人群之所以集中在25-45歲這個年齡段,是因為年輕人容易接受網購這種新潮時尚的購物方式,而且中青年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網購掃貨必備的“資本”。
■網購掃貨經驗豐富者居多
當問及“之前有過幾次‘雙十一’掃貨經歷?”時,120名受訪者中表示“之前沒有,今年還是第一次”的有3位市民,占2.5%;表示“之前僅有一次”的市民有8位,占6.7%;表示“有過一次以上”的市民有109位,占90.8%。由此可以看出,市民“雙十一”網購經歷豐富者居多。
■消費較理性 大筆支出多為電器
廣東省雖在歷年來“雙十一”消費總金額上排名雄居全國榜首,但湛江市民似乎在網購中顯得較理性。
在受訪的120人中,消費1000元以下的有64名,占53.3%;消費1000-2000元的有37名,占30.8%;消費在2000元以上的只有19名,占15.8%。據了解,在這些消費支出中,金額占比最大的物品多為電器或是電子產品,比如消費2000元以上的市民中,有約三分之二的市民均是購買價格上千元的家電或是電子產品。
■分期付款受追捧
知名電商新型的信用消費,在今年網絡購物支付中異軍突起。其中有一些甚至屬于“先消費后付款”的支付方式,而且在后面的支付中還可以選擇分期付款。這樣的支付方式,大大提高了公眾的消費欲望和信心。受訪的120位市民中,用到這些新型支付方式的有55名,占45.8%。
■網購衣著和家電用品者占“大頭”
這120位市民中,認為“雙十一”商品價格相對平時有很大下降幅度的市民有87名,占72.5%;認為有少許下降的有27名,占22.5%;認為價格不變的有6名,占5.0%;沒有受訪者認為“雙十一”時商品價格不降反升。
從購物分類看,“雙十一”主要選購服裝、鞋包的市民有41名,占34.2%;主要選購化妝品的有10名,占8.3%;主要選購食品的有18名,占15.0%;主要購買電子產品、家電、家私的有45名,占37.5%;主要購買日用品的有4名,占3.3%;購買其他商品的有2名,占1.7%。
■網購后最擔心發貨慢
在接受調查的120位市民中,擔心賣家以次充好的市民有23名,占19.2%;擔心收到商品后,實物與圖片不符的市民有22名,占18.3%;擔心賣家發貨過慢、物流“爆倉”,商品不能及時送達的有75名,占62.5%。可見,不能及時收到貨品是消費者最擔心的問題。據市民反映,“雙十一”時期大量的集中網購,一方面導致商品的供應不足,另一方面電商人手不夠,物流往來量過大,快遞“爆倉”,有些消費者往往不能及時收到貨物。
市民對網購的建議
●整治商家
“先提價再降價”的行為
市民們在“雙十一”大量買入商品,就是希望能夠從中獲得真正的實惠,但是因為有些商家采用“先提價再降價”的手段瞞騙消費者,使消費者并沒有得到預期的實惠,也使促銷失去了真正意義。因此,市民們期盼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一些商家“先提價再降價”的失信行為進行檢查和整治,確保消費者真正享受到購物的實惠。
●期待投訴有回應
貨物可退換
調查中,部分市民反映,有些賣家只求賣出貨物,買家網購到商品不合適或是存在質量問題想要退換貨,找到客服人員時,有的是愛理不理,甚至是直接不予理睬,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受訪的120位市民中有49位(占40.8%)反映自己有過這樣的網購經歷,因此他們均期盼商家售后服務須及時跟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