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頭,呂志道和鄉親拉拉家常說說農事。
“從無到有,真不容易!”說起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建設,呂總感慨良多。中國首次以大模塊自建館形式參展海外世博會,又是場館參展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建造。離世博開幕不到的兩個月里,呂總帶領他的團隊開始以小時為單位計算著工程進度,每天工作15-20個小時是家常便飯。
“自建館意味什么?就是從挖地基、混凝土到鋼結構這些建筑本身的事情,都需要我們自己完成,幾乎就是‘平地起高樓’?!眳沃镜澜忉尩馈?/p>
?
兒子突然回家,父親很驚喜。
“我是農民的兒子。農業、糧食和環保的主題,‘麥浪’造型的中國館,帶給我骨子里的親切和動力?!眳慰倢τ浾哒f,“中國館分五大展區。單單是‘回望田野’展區的巨型LED光纖點陣,就由2萬根人工‘麥稈’組成。”為保證中國館建造的“原汁原味”,大部分材料需要從中國運過去。中國館的屋頂是由竹編而成,他們將包括竹子在內的一批貨物空運到意大利,光運費就花了30萬元,而貨物本身的價值還不足30萬元。
就算沒有帶來多少實際賬面的收益,也要保證工程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