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梁文俊和工作人員正忙著將秋茶進行包裝。特約通訊員 詹崗琳 攝
“雙11”臨近,廉江高橋鎮坡督雙旺村茗順茶葉合作社的員工正忙著“備戰”——他們剛上市的秋茶,將和扶貧農產品一并促銷,力爭在“雙11”中分得一杯羹。
6日上午,在該合作社的作坊內,負責人梁文俊和工作人員正忙著包裝剛收獲的秋茶。為及時發貨,梁文俊和合作社的農戶連日來一直加班趕進度。“從早上8點忙到晚上11點——去年初試水電商后,我們的茶葉銷路打開了。”
梁文俊介紹說,前幾年合作社的茶葉銷路窄,一般都是運到廣州的茶葉批發市場或直接找本地老板做批發生意。結緣電商后,除了老客戶外,每逢新茶上市前,只要及時將采茶制茶的圖片更新到網上,便有不少新客戶主動聯系他們。據了解,目前該合作社近三成的茶葉銷售都是通過淘寶、微店等電商平臺實現的,產品也逐步走出省內,銷往浙江、海南、廣西等地。
銷路好了,價錢也上來了。梁文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沒有網上售時,茶葉只能以批發價賣;現在通過電商平臺做零售,高山茶行情好時可以賣到每斤150元,紅茶能賣到每斤200元,利潤增加了約20%,產品還可以名正言順地貼上自己的商標。”
不僅是茶葉,近兩年來,當地花生油、海鴨蛋等昔日“養在深閨”的優質農產品,經廣州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的駐村扶貧干部王顧平的牽線搭橋,也紛紛結緣電商,嘗到了“互聯網+農業”帶來的甜頭。像當地出產的海鴨蛋,過去在家門前售價不足1元/只,現在通過電商平臺,能賣到2.5元/只。
“幫助村里發展好主導產業是我們制定的其中一項扶貧措施。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才能真正讓村民脫貧致富。”王顧平向記者道出了為當地農產品牽線電商的初衷。在幫扶單位的多措并舉下,今年年初,坡督村最后的貧困戶已順利脫貧。
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帶來的不只是眼前可見的收益,還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借助電商,當地花生油、海鴨蛋、茶葉等農產品不愁銷路,每年能給當地村民帶來了超過30萬元的收益。同時,有了穩定的收入,當地合作社的茶園近幾年來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生產設備也得以及時更新,茶葉年產量也由過去的2000斤增至1萬斤,產品還屢屢亮相秋季農博會、農產品交易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