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由湛江市科學技術協會、市經信局聯合主辦,廣東省知識產權文化研究院、嶺南師范學院和湛江教育信息技術協會共同承辦的“互聯網+”與傳統產業對接發展路徑報告會在嶺南師院圖書館學術報告廳召開。
據悉,近年來,互聯網用戶規模和電腦普及率日益增長,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國內網民規模已達6.68億人。隨著國內電商巨頭搶灘登陸雷州半島,“互聯網+”的熱潮也席卷到湛江。未來幾年,大數據將會影響工業、農業、生物、醫藥、教育甚至社會服務等行業,在互聯網大經濟時代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果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可以幫助湛江傳統企業插上互聯網的有力翅膀,向更高處騰飛。
“互聯網+”可以“+”什么?怎么“+”?如何探索讓“互聯網+”在湛江落地?在湛江哪些領域更有突破的可能?商機究竟在哪里?……廣東省知識產權文化研究院院長唐善新和廣東營銷學會會長楊洪作了精彩演講,深入淺出分析湛江當地的傳統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以及國內企業融入“互聯網+”的成功案例,并為湛江本地企業積極建言獻策。專家表示,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對我市傳統產業既有沖擊,更帶來了重大的新發展機遇;建議由我市相關職能部門聯合互聯網公司,引導傳統企業和產業積極創造條件,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勇于創新推出便捷的相應網絡銷售、網絡服務,比如餐飲業的“O2O外賣”服務、住宿業的“網上訂房”以及批發零售業的“在線訂貨”等,多方協作,緊抓“互聯網+”機遇更好更快發展。
湛江市經信局、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以及我市部分企業代表出席報告會,與嘉賓進行熱烈交流,就如何發揮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優勢,讓“互聯網+”與湛江傳統行業深度融合,推動湛江企業轉型升級的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