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塘蒲織品。
一個縮小版的蒲包,系上皮帶,立馬變身為魅力十足的女性挎包;圓筒狀的草編品,經過膠、染色等工序,再配以富有特色的草繩,便成了一個個精致的花籃……雷州市沈塘鎮這些別出心裁的蒲織品,在當今網絡平臺的助推下,走出了國門,暢銷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市場。

沈塘蒲織品。
傳統產業重煥生機
雷州沈塘鎮素有“蒲織之鄉”之稱,但凡是當地土生土養的婦女,都熟練地掌握蒲織技藝。在上世紀60至80年代,蒲織業曾是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農村婦女在耕作之余,都會編織蒲席以補貼家用。然而,隨著外出打工潮的興起,當地蒲織業一度陷入低谷。
“過去主要是織蒲席,工序復雜,價格又較為低廉,一個月下來掙不了幾個錢。”平余村的吳大媽深有感觸地說,年輕的姑娘都外出打工,生活水平好的家庭婦女也不再織席。于是,從事這個行當的人越來越少。
自2005年,幾位外地小商販開始活躍在該鎮東部的平余、揖花、孟山等村莊。他們以每個2至4元不等的價格,讓當地婦女按照模型編織新型小蒲包。這種小蒲包用料少,工作量小,婦女們隨手便能編織。于是,農閑之余的留守農村婦女又重操起“舊業”,只要懂編織技藝的婦女,都會加入這一行列。當地的蒲織業也重新煥發出生機。
“都是訂單形式,只要有工夫織得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陳大媽笑呵呵地說,編織這些新型蒲織品,經濟效益比過去織席高得多。一個手腳麻利的農家婦女,每月至少有1000余元的純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