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湛江的甘蔗種植面積為200多萬畝,其中農墾占約40萬畝,除了農墾5萬畝是機械化收割,其余都是人工收割。由于近年糖價波動大、人工費用飆升、工人奇缺,農民種甘蔗的積極性大受打擊。調查發現,不少蔗農開始放棄種植甘蔗,改種其他農作物。
瓶頸:砍價高企 工人缺乏
砍價高企、工人缺乏是制約甘蔗業發展的老問題,多年來困擾蔗農。
“糖價好與不好的年份,工價都是高企的,我們種甘蔗不是為賺幾個錢,是不想讓地空著!再這么下去,我們村很多人都不愿意種蔗了。”徐聞縣龍塘鎮蔗農陳大年說。記者走訪獲悉,今年榨季糖價收購價是360--370元/噸,人工砍價120元/噸(不含裝運費),按照每畝5噸產量算,扣除土地租金、肥料等,蔗農利潤幾乎為零。
“特別是現在臨近春節,外地工人都準備回家過年,留下來的又得按加班費提價?!彼煜h蔗農李浩說。
對策:甘蔗機械化收割
29日,記者在廣西扶綏縣金光農場,現場觀摩了廣東某民企研發的4GZ--91型切段式甘蔗聯合收割機現場作業情況。國家工信部科技司專家認為該項目是農機工業領域首例重大裝備突破。
一臺切段式甘蔗聯合收割機每天收割量最高達80噸,一次性完成切割、雜質分離、裝車等聯合作業。湛江農墾生產技術處駱爭明說,前些年他們購買了9臺進口甘蔗收割機,由于本地地塊小等原因,這些進口的機器作業效果不理想,加上每臺耗費數百萬元,很難在種植戶中推廣。因此,國內的甘蔗收割機在設備研制上更適合我國甘蔗種植條件,且價格只是進口的1/3。
“目前全國甘蔗機收率僅為0.07%,機械化率低已成為我國蔗糖生產的主要制約瓶頸。推廣甘蔗機收,實際上就是增收。”國家甘蔗產業聯盟理事長彭康益說。
如何走機械化收割之路?
甘蔗機械化生產,機械化收割是趨勢,但如何走?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建議,支持農機合作社,讓他們有買機和用機的積極性;給糖廠一定的鼓勵,把他們吸收到機收隊伍來;支持種甘蔗的新型經營主體,例如家庭農場、合作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