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廣袤的農田上,青翠的種苗鋪滿了田地。東海小伙陳振納叉著腰站在田邊,底氣十足地望著眼前這一片農作物:“今年又將會是好收成咯!”
自2013年起,陳振納通過與東海島金家東村經濟合作社合作,承包了該村約44畝農田,引進老撾、越南、泰國等地的特色農產品,堅持生態種植,發展特色農業,并與市區某超市進行農超對接,帶領當地村民致富,得到村民們的一致贊許。

放眼望去,農業基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記者 楊迅 攝
回鄉租地“二次”創業
今年36歲的陳振納是東海島文參村村民,大學畢業后其自主創業,在珠海創辦了一間科技公司。近幾年,公司步入正軌后,陳振納選擇“二次”創業,將投資的目標移到農村。
2013年8月,經過與東海島金家東村經濟合作社的多次溝通,得到該村村干部及村民的支持,他在該村承租了44畝農田,尋找了幾名合伙人,“計劃引入一批特色農產品。”這是陳振納最初的打算。
回鄉后,陳振納進入村內招兵買馬,最終找了3名種植經驗豐富的農民當技術員,采取臨時雇傭的方式,和10多名農民簽訂勞動合約。他注意到,在珠三角一帶的酒店,黃秋葵特別受顧客歡迎,而在湛江才剛剛興起“黃秋葵熱”。陳振納瞄準這一商機,種植了32畝黃秋葵,在朋友的介紹下從外地引進圣女果加以培育,種植了8畝。
同年10月中旬,這一批農產品陸續進入收獲期。圣女果的田頭價5元/斤,黃秋葵的田頭價3元/斤,他沒有預料到,兩種農作物的市場反響相差較大,圣女果遭到周邊群眾瘋搶,而黃秋葵在湛江則受到冷落,銷量不高。“我們不得不將黃秋葵運到珠海銷售,市場反響較好。”陳振納說,當年10月至12月,黃秋葵每天能收獲500斤,貨源源不斷地供應到珠三角。
國外引進特色農產品
賺到了回鄉創業的第一桶金后,陳振納滿懷信心,他說,只要農產品的質量好,不愁沒有銷路。第二年,他的特色農業理念吸引了老撾歸國華僑匡海勤的加入。
2014年,在匡海勤的帶領下,陳振納幾人到老撾、越南、泰國等地的農業基地進行考察,引進了辣木、朵安山花、紅白合、金絲瓜、架豆王、老撾的西紅柿、木瓜等種子,通過培植陸續投入到44畝農業基地種植。
陳振納的團隊采取由基地提供土地、種子,農戶種植和管理,農家樂公司統一收購等三方對接的新型合作模式,吸引了周邊不少農民加入。農作物管理期間,基地還定期給農民提供技術支持。“以前,這一片土地種植木瓜,產量低,效益差。這種新型的種植模式,給我村農業經濟增加了效益,帶動了農民致富。”金家東村村干部金盛文說。
農超對接不愁銷路
近日,記者來到陳振納的農業基地,廣闊的土地上,部分區域搭起了竹架,西紅柿小苗纏繞著竹架向上生長;另一區域的青苗,星星點點地鉆出土地。在陽光的照耀下,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據基地的技術員介紹,為了讓農作物更加健康環保,基地開拓了一塊養殖場專門養殖“辣木雞”(采用辣木葉混合稻谷養的雞),雞的糞便發酵后用于施肥。考慮到肥料與農作物的需求量,陳振納的團隊與周邊養豬場合作,定期收集沼氣水,給農作物灌溉。
新引進的農產品,如何打開湛江市場?陳振納說,這批農作物收獲時,他曾拉到農貿市場銷售,卻無人問津。“沒辦法,即便你說產品很好,但說起名字菜販聽都沒聽過。”所以,在這批農產品快要收割時,他拿著農產品的成品推薦給湛江市區某超市,試圖打造一條農超對接的道路。超市采購人員來到基地,了解整個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最終與陳振納達成了合作協議。
今年,陳振納的團隊又有新計劃,他們承租了金家東村一占地約40畝的農田,采用“互聯網+”的智能系統進行科學管理,這批農作物將在今年6月份起連續收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