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9日,在湛江銀信物流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對蝦挑選進入冷庫。 本報記者 潘章勇 攝
艱辛:和蝦睡了5年發現“醉氧”秘訣
難道是氧氣純度過高,打氧太多,導致蝦出現了“醉氧”現象?
沒有任何技術背景的萬康才,開始在每次運輸途中,細心觀察蝦的習性與規律。每隔一小時,萬康才就觀察記錄一次,仔細研究使用醫用氧后,每條蝦的反應。萬康才發現,使用醫用氧,確實能夠讓蝦“醉”下來,在顛簸的路途中,蝦也不會因為跳躍過多,而損耗體力。同時,醫用氧的高純度,也彌補了制氧機的缺陷。
就這樣,萬康才與蝦同行同睡5年,蝦運到哪里,萬康才就跟去哪里。直到2003年前后,萬康才終于發現了“醉氧”的秘訣。
“打多少氧,蝦會醉多久?”“什么天氣,冷藏車要保持什么溫度?”“溫度調節是一步到位,還是漸進式調節?”這些問題,萬康才漸漸找到了答案。
從蝦捕撈上岸,到裝箱、物流、配水、調溫等一系列環節,萬康才通過全程掌控,實時調節,讓每條蝦都能夠保存足夠體力,成活率逐漸攀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過去空氣制氧時不到5成的成活率,到如今,技術臻于成熟,活蝦通過陸路運往北京、上海,能實現9成以上成活率,造就了冷鏈物流的神話。
不僅如此,由于“醉氧”技術使用得當,每條蝦到達目的地后都是生龍活虎,遭搶購一空。
萬康才說,以前通過傳統的冷鏈物流方式,風險很大,有時候長途運輸后,蝦的成活率不足兩成,管理得好,也能達到近五成。而通過“醉氧”技術, 能夠實現9成以上的成活率,風險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