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到農村的城里人找到了發展的機會、寧靜閑適的生活;那么他們的回流又給農村帶來什么?連日來,記者走訪全市多條農村,了解到,在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情況下,農村正致力于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一批批回流人才推進了這一進程。

回流大學生促進農村耕田技術化。 記者 歐陽澤 攝
人才流
種田不僅有農民還有大學生
記者近日走訪雷州市客路鎮銅鼓村,實地察看了雷州市附城埔北水稻專業合作社在當地新建設的熱帶農業產業生產基地。陳野石,被當地人稱為“最美農民”,是附城埔北水稻專業合作社的創始人,其創立的合作社是雷州市首家水稻合作社。1991年,他從大連水產學院畢業后,到過湛江市海事局任職,也曾“下海”經商。當看到家鄉勞動力缺乏,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效益低,他選擇放棄在城市已有的事業,回鄉進行農業生產。
“目前我們有3個合作社,共有15名大學生任職機械操作員等,其中有8名從湛江市技術學校畢業,他們現不僅能熟練地操作農機,還懂得如何種植農作物”,陳野石說。
陳野石對農業生產事業的熱忱,還感動了他的大兒子陳濱川。出生于1987年的陳濱川畢業于廣東商學院外貿專業,憑借個人出色的能力曾受聘于深圳移動公司工作。不過,受父親的影響,于去年2月底也毅然辭職回到農村來協助父親管理合作社的事務。
同樣,陳野石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也讓不少大學生愿與之一起努力。去年年底,陳野石又收獲了一名得力助手——研修過華南農業大學機電專業及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林智亮。他告訴記者:“當看到家鄉的農業生產情況得到改善,且漸成規模后,我便產生了‘回流’支援農業生產的想法。”
村民紛紛贊嘆,以前種田的都是農民,如今有大學生加入。這批有活力的熱忱年輕力量加入,無疑為農村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步伐。
技術流
機械化生產科學種田
發展現代化農業,實現機械化生產,機器設備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記者在現場看到,空地上放置著好幾臺農機。據陳野石介紹,在2013-2016年間已購置農機機械34臺,其中包括了15噸稻谷烘干機、植保機、旱播機等,還有社員是帶機入社的。
為提高農田耕種的機械化程度,日常農民主要負責田間管理,而育秧、打田、插秧、收割、烘干等其他一切皆由合作社全權負責。同時,合作社統一管理,進行種植、施肥、殺蟲等工作。
據了解,為了更科學地耕種和管理農田,陳野石還加大對管理人員和社員的技術培訓力度,與仲愷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聘請專家到合作社上課,指導技術。同時,引進良種培植,種植經濟作物,提高經濟效益,例如,埔北水稻專業合作社與海南番薯種植合作社合作,引進番薯品種日本高系十四種植,現今經濟效益達到7元多/斤。
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不僅有效地解決目前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而且還大大降低了耕種的勞動強度及對勞動力數量的依賴性,促使部分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
陳野石向大學生講授自己種水稻的心得。 記者 李莉 攝
思想流
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生態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埔北水稻專業合作社也看準了這個契機,研究了雷州市熱帶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概念規劃,準備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前期打算開發的項目包括了游客接待中心、油菜花海、七彩花田、婚紗攝影基地等12個項目點,努力把生態農業觀光園建設成集種植、養殖、教育、生態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創新農業旅游型經濟模式。
“收了這季的水稻之后,將在這片土地種植大片的油菜花,打造油菜花海。其他的80畝山 果、100畝荔枝、50畝蔬菜及作息小屋、雷州特色小吃,餐飲和農作物品牌銷售等也在緊密籌建”,陳野石告訴記者。
資金流
鄉賢積極回流“造血”
據了解,從吳川走出去的老板近年來資金回流不斷增多。該市作出了《關于深入實施“回歸工程”的決定》,從2000年起系統實施“回歸工程”,引導外出老板回鄉參與文明村創建工作。
15年來,吳川市外出鄉賢不但為家鄉新農村“輸血”,還積極回流“造血”,搞生態養殖、種植,辦生態項目和企業,助力家鄉經濟發展。比較典型的是塘 鎮明村寧康全,回家鄉辦燕來農牧養殖場,是粵西最大規模的智能化養殖場。據悉,2013年以來,以陳陽南、龍學勤、寧永杰、寧康全、吳日新、龐建文等人為代表的企業家,積極回鄉投資創業,帶動吳川經濟發展。在他們的帶領下,廣大吳川鄉賢累計回鄉投資(含擬建)38人(次),計劃總投資66.2128億元,已投資14.785億元,其中已建成項目16個,正在建設的項目22個,投資項目包括工業項目9個,房地產項目5個,餐飲、農業、商業項目19個,旅游業項目3個。)
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現代農業的發展正吸引著更多的有志之士“回流”農村,陳野石表示,希望能夠有更多大學生能夠“回流”到農村來,將技術和知識帶回農村,支援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