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湛江灣1號”養殖平臺正式交付暨公眾開放日活動在湛江灣隆重舉行。這艘由湛江灣實驗室歷時5年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臺,以三大技術突破實現我國深遠海養殖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湛江灣1號”總長154米、總寬44米,承載8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可年產鮸魚、金槍魚等名貴魚類2000噸,能實現多品種同步養殖。平臺創新性突破三大技術瓶頸,首創“以船為體、以箱為芯”的半潛式超大開口船型,能抵御12級臺風并通過動力定位自主避臺,徹底打破傳統網箱“靠天吃飯”的局限;搭載“光伏+風電+儲能+柴油輔助”混合能源系統,配合智能能量管理算法,為全球深遠海裝備樹立“零碳范本”;集成AI視覺識別、全鏈條智能監測系統,實現“環境監測-精準投喂-病害預警”數字化管控,為“無人化養魚”奠定基礎。

“這是湛江踐行‘向海圖強’‘向海洋要食物’重要指示的生動實踐。”湛江市副市長何嘉旻表示,湛江坐擁1556公里海岸線和全國最大紅樹林濕地,“湛江灣1號”的交付不僅提供了漁業從“近海圍養”到“深藍牧場”的“湛江方案”,更將帶動海洋工程、綠色能源、冷鏈物流等上下游產業鏈升級,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注入藍色動能,推動“海上糧倉”集群化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直言,這一“國之重器”的交付意義非凡:“它填補了南海高端海洋裝備的空白,標志著我國海洋開發從‘靠海吃海’邁向‘智海興海’的歷史性跨越,不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辟了深海新路徑,更開啟了萬億級‘深藍牧場’新賽道,為我國從‘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轉型提供了硬核支撐。”

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我省“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典范,“湛江灣1號”是政策賦能與產學研協同的生動寫照。其“企業出題、科研答題、政府助題”的產學研模式,將進一步復制到海洋生物醫藥、水產種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器”激活海洋經濟創新生態。

活動現場,中國船級社頒發入級證書,相關單位完成鑰匙交付、保單簽署及授信授牌,標志著平臺全面具備運營條件。與會領導嘉賓分批登船參觀,近距離感受“海上智慧漁場”的科技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