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湛江日報社收到一封來自徐聞縣新寮鎮北尾村民委員會與鎮鄉村振興工作隊的聯合求助函:北尾村蓮藕種植示范基地今年將產出14萬斤蓮藕,已銷售約6萬斤,受臺風影響及外地市場沖擊,仍有約8萬斤優質蓮藕滯銷。若無法及時采挖銷售,蓮藕將腐爛田間,導致村集體與入股農戶遭受重大損失。接到求助后,湛江日報社“愛心幫扶聯盟”迅速啟動幫扶機制,通過報社旗下電商平臺“湛品甄選”與“愛心幫扶聯盟”多渠道開拓銷路,為村民解燃眉之急。(據11月24日《湛江日報》)
從收到求助函到啟動應急機制,從開設電商預售專區到動員企業批量采購,這場與時間賽跑的“蓮藕保衛戰”,讓我們看到黨報媒體不只是新聞的記錄者,更是民生的守護者。當“湛品甄選”的小程序上線,當“愛心幫扶聯盟”的成員單位行動起來,流淌的是媒體服務群眾的深厚情懷,更是連接城鄉的溫暖橋梁。
鄉村振興的根基在產業,產業興旺的關鍵在銷路。北尾村創新推行“村集體統籌+農戶自愿流轉”模式,盤活閑置土地引進優質藕種,本是探索致富路的積極嘗試。然而,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困境,往往成為制約鄉村產業發展的堵點。臺風來襲的自然風險、外地市場沖擊的市場壓力,讓村民們的辛勤付出面臨付諸東流的危機。此時,湛江日報社“愛心幫扶聯盟”的快速介入,打破信息壁壘與銷售困局,用媒體力量為優質農產品搭建起通往市場的橋梁。這種“聞難而動、快速響應”的助農姿態,正是媒體擔當的直接體現。
黨報助農,強在“信得過”的品牌公信力。北尾村村委會之所以在困境中想到求助湛江日報社,正是源于對主流媒體的信任。此前報社成功助銷臨期紅米的案例,讓村民們相信,這份信任不會被辜負。這種公信力,來自媒體長期積累的社會責任——記者第一時間深入田間調查,確認蓮藕品質與滯銷實情后才啟動助農,這種嚴謹態度讓消費者買得放心,讓幫扶行動走得扎實。在信息繁雜的時代,黨報的介入本身就是一種“品質認證”,為農產品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信任通道。
黨報助農,彰顯著城市與鄉村的情感共鳴;媒體擔當,關乎著鄉村振興的進度。湛江日報社的呼吁,不僅是為8萬斤蓮藕尋找銷路,更是在傳遞一種“城鄉互助”的價值理念。當市民指尖下單的愛心與農戶田間勞作的汗水相遇,當企業批量采購的責任與鄉村產業發展的期盼相連,便凝聚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這種由媒體牽頭搭建的情感橋梁與利益紐帶,讓優質農產品不再“養在深閨人未識”,讓鄉村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從紅米到蓮藕,湛江日報社的助農行動一次次證明:主流媒體的力量,在于既能記錄時代,更能參與時代;既能傳遞聲音,更能解決問題。相信在報社的牽線下,在社會各界的參與中,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蓮藕,終將變成村民臉上的笑容。而這份溫情,也必將成為湛江城鄉融合、共促發展的生動注腳。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