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街區煥發新顏,非遺市集人頭攢動,文化中心惠民啟航……湛江正以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書寫文化建設的新時代答卷。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一精神為湛江的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文化根基
植根歷史文脈,堅持活化原則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的寶貴資源,因其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是新時代擔當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重大使命的必然要求。
湛江作為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海洋城市,既承載著千年商貿文明與近代開放歷史的雙重記憶,又融合了閩南移民文化、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與海洋文化等開放包容、堅韌不拔的文化特質。近年來,湛江植根歷史文脈,堅持活化利用原則,注重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以多元共建模式推進赤坎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霞山法式風情街區、雷州曲街等歷史文化街區活化改造,為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的創新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亦強調要“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湛江文化事業跨越式、高質量發展,要把其歷史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元素作為重要資源,融入到城鄉建設、旅游發展、民生福祉中,如延續海洋文化傳統,打造和擦亮“水上運動之城”“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等品牌,激發歷史文化遺產活力,加強文化服務供給,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把湛江文化優勢轉變成發展優勢。
創新驅動
科技文化融合,釋放創造活力
文化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既要深植傳統土壤,也要擁抱現代技術。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要“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數字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關鍵變量,在此背景下,湛江正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之道,如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典籍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推進文旅智慧化監管等。
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湛江要積極探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運用。在文化創作方面,可通過AI生成文案、繪圖、歌曲、虛擬主持、沉浸式展演、云端博物館等拓展文化的呈現形式與深化體驗效果;在文化供給方面,可運用大模型算法為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層提供差異化的內容方案,實現“文化資源—社會空間—人口需求”的精準匹配;在文化治理方面,可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把“使用效率”“公共滿意度”“文化創新度”等指標納入預算與評價環節,并構建常態化、數據化、可評估的治理機制,使文化治理更精準,從而釋放更多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惠民導向
繁榮文化事業,完善服務體系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文化事業是民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湛江文化事業以“普惠性、均等性、便捷性”為目標,聚焦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惠民服務,讓文化成果惠及全體市民。
一方面,湛江逐步完善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文化設施網絡實現100%覆蓋,“15分鐘文化圈”從藍圖變為現實。而作為湛江繁榮文化事業標志性項目的湛江市文化中心及配套設施項目,集合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四大核心功能,通過打造“一站式”文化體驗平臺,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設施提質增效,湛江可在免費開放基礎上,做好錯時、延時服務,進一步釋放公共文化設施的潛在服務效能,如通過錯開、延長圖書館、文博場館、體育運動場館等公共服務場館的服務時間,以及打造“文化奇妙夜”活動等,進一步為市民游客參與夜間文化游覽活動提供便利;在普遍均等服務基礎上,可通過開展“湛江青年夜校”等活動重點擴大對中青年群體的有效服務,激發文化宣傳交流活力;在惠民便捷基礎上,可融合打造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茶飲輕餐等服務于一體”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增強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產業融合
拓寬發展路徑,打造特色品牌
文化的長遠發展需要產業支撐。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亦指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湛江文化產業以“非遺+”“文旅+”為核心,推動傳統元素與現代產業融合,形成“非遺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發展格局。
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湛江一要以科技賦能文化傳承與體驗,積極探索利用現代技術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如通過構建非遺數據庫、開發AI工具包等方式,對非遺進行數字化保存與傳承。同時,利用VR/AR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并引入“非遺+AI”互動,讓古老文化以更年輕、更富有趣味性的方式觸達大眾;二要推動場景煥新,讓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打造可感知、可體驗的文化新場景。一方面,可通過修繕歷史文化街區,引入非遺店鋪和常態化非遺展演,讓文化在歷史空間中“活”起來。另一方面,可通過發展夜間經濟,將非遺與夜市、燈光秀等結合,延長文化消費鏈條,提升城市活力;三要依托“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的特色品牌優勢,將“鮮味”作為串聯海洋資源與文旅產業的重要紐帶,通過開發“非遺美食+紅色旅游”主題線路,形成“文化賦能、美食引流、紅色鑄魂”的協同效應。
湛江以文化傳承為根基,以文化創新為驅動,以文化惠民為導向,以文旅融合為路徑,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將走出一條具有湛江特色的文化創新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