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的引領和智慧,是全球產業格局劇烈動蕩、虛擬經濟風險凸顯背景下的戰略抉擇。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關鍵優勢,是應對紛繁復雜國際形勢的強大底氣,是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
而“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是必由之路。民營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生力軍”,關乎經濟韌性、就業穩定與創新活力,是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充分激發民營經濟活力,賦能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是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應有之義。
截至2025年9月底,湛江市各類市場主體約54.3萬戶,其中民營企業10萬戶,個體工商戶42萬戶,占比高達95.8%。民營經濟不僅提供了全市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同時,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60%。可以說,民營經濟在全市經濟格局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吸納就業、保障民生的主力軍。但是仍然存在不少民營經濟人士投資熱情不高,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動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亟需優化等問題。因此,湛江民營企業必須“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才能在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征程中勇攀高峰,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力量。
一要堅定信心,重燃投資發展熱情。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作出了科學判斷: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湛江市一些民營企業受轉型和周期等因素影響,業績有所下滑,再加之各方面生產成本不斷攀升,投資意愿在減弱。但是,全會再一次重申: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同時,我們還有四大優勢,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因此,廣大民營經濟人士一定要提振信心,發展實體經濟,努力構建起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要明確方向,致力健康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要固本升級。全會指出,“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盡管近年來湛江市扶持培育的省級創新型、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優質中小企業已達170多家,位居粵西首位。但這些民營企業以農海產品加工、家電、羽絨等傳統產業為主,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仍停留在產業鏈中低端,缺少關鍵核心技術與市場競爭力。因此,必須固本升級,特別是要推動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這也是這次全會明確提出的產業發展方向。
另一方面,要創新育新。全會指出,“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可見,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對于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意義重大。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已逐步走向世界前沿,但必須重視從科技創新轉向產業創新,促進產業成果的轉化,進而演變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有能力、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廣大民營經濟人士、民營企業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要依托本地優勢資源,積極主動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科技創新促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促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全會也指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關系未來國家競爭和大國博弈。廣大民營企業要把目光投向“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湛江市三面環海,大陸海岸線1195.26公里,約占廣東省的29.3%,海域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2024年湛江市漁業總產量131.6萬噸,總產值294.04億元,產量和產值連續30年居廣東省首位,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市。因此,向海圖強,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是湛江的重要路徑。錨定“十五五”,湛江要在做優做大做強海洋牧場、大力推進海洋種業研發、創新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深挖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做文章,培育和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實現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三要優化環境,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民營經濟是典型的“環境經濟”,哪里發展環境好,企業就往那里集聚。“十五五”時期,湛江要充分激活民營經濟活力,賦能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必須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下功夫。全會也指出,要“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這不僅有利于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也有利于“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更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讓民營企業把精力放在固本升級、創新育新上,推動產業從“量”到“質”的飛躍。當然,也要優化政策環境、政務環境,如推動政策“下沉式”制定。在充分了解民營企業急難愁盼問題的基礎上,制定切實管用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紓困健康發展。要建立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時,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為民營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作者系中共湛江市委黨校社會與生態文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