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幾乎是家家戶戶的餐桌上的“常客”,但很多人卻不敢吃。每天吃一個蛋,究竟是“營養幫手”還是“血脂推手”?血脂高的人到底能不能吃雞蛋?膽固醇高的人能吃蛋黃嗎?……
別急,今天這篇文章,一次性把所有關于雞蛋的疑慮說清楚!

AI生成圖
雞蛋,真的是“血脂推手”嗎?
一直以來,“雞蛋升高血脂”的說法讓不少人對它心存顧慮,尤其是血脂異常人群,更是不敢輕易吃蛋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先說結論:適量吃雞蛋,并不會影響血脂水平。
雖然雞蛋中的脂肪含量不低,但飽和脂肪的含量并不高,且還有對調節血脂水平有利的卵磷脂。雞蛋黃中的膽固醇含量高也不假,但并不一定都會被人體吸收。人體血液中約70%的膽固醇都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吃進去的只占一小部分。且當攝入的膽固醇多了,身體自己合成的量就會相應減少。
所以,對一個血脂代謝正常的人來說,每天吃個雞蛋并不會引起血脂飆升。
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多項權威研究的支持。2025年發表在《營養素》雜志的一項研究用近6年時間,追蹤了8756名70歲以上的老年人。結果發現,每周吃1~6個雞蛋的老年人,與幾乎不吃雞蛋者相比:
心血管病死亡風險降低29%
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5%
即使是患有血脂異常的參與者,每周吃1~6個雞蛋,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降低27%。也就是說,適量食用雞蛋,對于血脂異常的人來說,仍然可以帶來健康益處。

研究截圖
2023年《營養素》上的一項研究目光對準30~64歲的人群,結果同樣印證了雞蛋的健康價值:與每周吃少于5個雞蛋的人相比,每周攝入≥5個雞蛋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降低28%,高血壓風險降低32%。
對于血脂異常人來說,吃雞蛋關鍵在于“適量”而非“禁止”。根據《成人高脂血癥食養指南(2023)》,高膽固醇血癥者每天膽固醇攝入量應該控制在200毫克以內,約為1個雞蛋的量,如果日常飲食中沒有其他高膽固醇的食物,那么一天可以吃不超過1個雞蛋,一周不超過5個。
也就是說,一天一個蛋,完全沒問題,只要注意別同時攝入過多其他高膽固醇食物。
這樣吃雞蛋,讓身體很受傷
雞蛋雖好,不會吃卻讓身體很受傷,尤其是以下幾種常見錯誤:
錯誤1:洗了再存,越存越臟
雞蛋殼表面有一層天然的“保護膜”,能有效封閉氣孔,阻擋沙門氏菌等外界病菌侵入。水洗會破壞這層屏障,導致殼上氣孔張開,外界微生物反而更易進入內部。
正確做法:如果蛋殼表面比較干凈,無需清洗,直接冷藏保存即可。如果沾染了明顯污物,可以進行清洗,但清洗后必須盡快食用,不宜長期存放。購買時優先選擇表面潔凈的雞蛋。每次不必買太多,做到“少買、快吃”,確保新鮮。
錯誤2:室溫存放,加速變質
雞蛋買回來最好放冰箱冷藏,其最佳保鮮溫度是4℃左右。常溫下不僅容易滋生細菌,還會加速營養流失和變質。同時要注意和肉、蔬果等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正確做法:放在冰箱保存,擺放時將雞蛋尖頭朝下、大頭朝上,能讓內部氣室保持完整,減少病菌侵入,延長保鮮期。
錯誤3:吃溏心蛋、開水沖蛋
要有效殺滅雞蛋中的沙門氏菌,通常需要將蛋黃中心溫度持續加熱至70℃以上。溏心蛋的蛋黃處于半流體狀態,開水沖蛋也因作用時間短,都難以達到徹底殺菌的效果。
正確做法:為確保安全,尤其是老人、兒童、孕婦及免疫力較弱者食用時,務必烹飪至全熟(蛋白和蛋黃完全凝固)。吃溏心蛋盡量選擇經過檢測的可生食無菌蛋。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圖
健康吃雞蛋, 最推薦這幾種做法
1. 推薦的做法
水煮蛋:最推薦的做法,無需額外加油,能最大程度保留優質蛋白、卵磷脂等營養。
蒸蛋羹:質地柔軟易吸收,適合消化功能較弱的老人和小孩。蒸制時溫度能穩定在100℃,殺菌徹底,還能搭配少量蔬菜碎、蝦仁,讓營養更均衡。
清湯荷包蛋:水燒開后轉小火,打入雞蛋煮3~5分鐘,直到蛋黃完全凝固再出鍋。避免煮制時間過短形成“溏心荷包蛋”。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圖
2. 不推薦做法
油炸蛋:高溫油炸會讓雞蛋吸收大量油脂,熱量翻倍,還可能破壞部分營養,不利于體重和血脂控制。
重油炒蛋:炒雞蛋時放過多油,不僅增加脂肪攝入,還可能因油脂過熱產生有害物質。
未熟透的炒蛋:炒蛋時追求“嫩滑”而炒得半生不熟,同樣存在沙門氏菌殘留的風險,一定要炒至完全凝固再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