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無錫11月6日電 題:政策托舉+青春破圈 “00后”主演讓百年錫劇“潮”起來
“剛在院團實習時,連在鄉下戲臺演出都怕得忘詞,現在站在太湖文化藝術季的大舞臺上,能唱完一整場專場。”近日,“雙星輝耀錫苑新韻”——嚴紫怡·朱家怡錫劇演唱會在無錫大劇院音樂廳落幕,望著臺下熱烈鼓掌的觀眾,“00后”錫劇演員朱家怡感慨道。

嚴紫怡(左)與朱家怡在演出中。馬晟 攝
這場由她與搭檔嚴紫怡聯袂的演出,既獻上《珍珠塔》《玉蜻蜓》等經典選段,更以越劇反串、戲歌演唱等創新形式,讓百年錫劇跳出“老派”印象,令臺下年輕觀眾直呼“原來戲曲這么潮”。
朱家怡與嚴紫怡這對2020年從江蘇省戲劇學校錫劇專業畢業的新秀,如今已是江陰市錫劇評彈藝術傳承中心的“頂梁柱”。其中,朱家怡憑借《八珍湯》中情感飽滿的孫淑林一角,獲得2023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青年戲劇節“紅梅金花”第一名;嚴紫怡塑造的《珍珠塔》陳翠娥靈動鮮活,多次斬獲無錫市“群芳獎”金獎。
演唱會的背后,是無數個凌晨的排練室。為唱好《拔蘭花》中王大姐的情緒轉折,嚴紫怡跟著錫劇“梅派”傳人李桂英逐字摳唱腔,“師傅說‘哭腔要帶柔,怒腔要藏剛’,我對著鏡子練表情,錄音頻反復聽,直到嗓子啞了才找到感覺”;朱家怡為演活《爛柯山·癡夢》里的崔氏,特意研習話劇與影視表演,“把板正動作化為自然流露,讓年輕觀眾覺得角色不遙遠”。

演出劇照。(資料圖)馬晟 攝
政策托舉+名師傳承,鋪就青年成長快車道
“過去論資排輩,年輕人熬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當主角。”傳承中心負責人坦言,如今院團主動打破壁壘,讓兩人進團第二年就參演經典劇目,從配角逐步過渡到主角,“好角兒要千錘百煉,我們得主動搭舞臺”。
“00后”演員的快速崛起,離不開無錫對錫劇傳承的“硬核”支持。今年10月23日,《無錫市錫劇保護傳承條例》(簡稱《條例》)正式發布,明確“強化青年人才培養力度,制定涵蓋編劇、表演等各領域的人才培養計劃”。早在2022年,《錫劇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已率先發力,通過演出收入向青年骨干傾斜等改革破解難題。“以前收入低留不住人,現在年輕人靠演出能改善生活,更有干勁了。”李桂英說。
《條例》確立的“名師帶徒”機制是傳承的關鍵。2020年,嚴紫怡、朱家怡歷經一年“軟磨硬泡”,終于拜入李桂英門下。“師傅住無錫市區,我們在江陰,每周趕過去學戲,微信里天天請教唱腔細節。”嚴紫怡回憶。5年間,師徒間的傳承在唱腔與表演中落地生根,李桂英欣慰坦言,“她們進步比我當年快多了,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
從制度層面看,無錫已構建起全鏈條扶持體系。比如,設立錫劇保護傳承基金支持人才培養,推動院校開設錫劇專業建立貫通培養機制,在職稱評審中為基層優秀人才放寬條件。國有院團也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讓民營院團從業者享受同等培訓評審待遇,讓青年人才既能安身立命,更能潛心傳承。

年輕演員將創新形式融入日常表演中。馬晟 攝
“00后”思維破圈,吳音古韻煥新彩
“想讓同齡人愛上錫劇,得先打破‘爺爺奶奶專屬’的偏見。”朱家怡的思考,成為年輕演員創新的核心邏輯。在她們的演唱會中,嚴紫怡反串的越劇小生憑俊朗扮相引發全場驚呼,其與朱家怡合唱的錫劇戲歌《太湖美》融合流行節奏,成了觀眾自發參與的“合唱曲目”。
“傳統劇目內核不能變,但表演方式可以更靈活。”嚴紫怡發現,年輕人追捧的漢服古風,與錫劇精致的戲服妝容天然契合,這正是吸引新生代的突破口。
在無錫,為錫劇“破圈”鋪路的實踐還有不少。在惠山區,當地的“村前有戲”百姓戲臺以“錫劇+舞蹈+獨奏”組合吸引年輕人打卡;拈花灣打造“錫劇+光影秀”,讓觀眾“在美景中聽戲,在戲里品江南”;國慶期間的“戲曲體驗日”中,“00后”演員教游客畫戲妝、甩水袖,不少初中生體驗后直言“想報小錫班”。這種創新與常州錫劇演員以“蘇超”賽事為靈感創作短視頻、實現單條流量30萬+的實踐遙相呼應,共同探索著傳統戲曲的現代表達。
“以前覺得傳承是接擔子,現在覺得是和同齡人開新路。”嚴紫怡說,每次演出后都有年輕人詢問學戲渠道,這讓她更添信心。對此,錫劇名家周東亮這樣評價:“在這些‘00后’身上,我看到了錫劇的未來,只要給他們舞臺,就能讓錫劇火起來、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