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1.2萬斤,遠銷北美市場,廉江米粉借白云幫扶“起飛”。(據11月5日《湛江日報》)
一碗名不見經傳的廉江米粉,近日迎來了“起飛”的高光時刻——
這一“起飛”,不僅是乘廣博會之東風出口北美市場,更是借對口幫扶之勢能激活縣域產業。
從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廠,從本地風味到海外熱銷,廉江陳三米粉的“起飛”,看似是一個老字號的逆襲,實則更是“百千萬工程”賦能縣域經濟、對口幫扶撬動城鄉協同的生動寫照。其中的“起飛”密碼,值得細細品讀。
廉江米粉的“起飛”,始于幫扶模式的精準破局。廣州對口幫扶廉江工作組的實踐,跳出了“給錢給物”的傳統思維,用200萬元資金撬動了一場產業革命。標準化廠房的建成,既破解了民營企業擴產的硬件短板,讓日產量“從原先的3000斤躍升至12000斤”,又為村集體帶來持續收益,這種“資金變資產、幫扶變合作”的創新,暗合了“百千萬工程”中“以城帶鄉、資源互補”的發展邏輯。白云區的要素、市場優勢與廉江市的產業、資源稟賦精準對接,讓幫扶不再是單向的“輸血”,而是雙向奔赴的“造血”,這也為縣域產業升級提供了輕量化、可復制的樣本。
雖說是借著對口幫扶的契機“起飛”,但廉江陳三米粉自身的守正創新,同樣值得點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陳三米粉三代傳承,沒有因為要適應時代潮流、市場需求就盲目地丟棄了“正宗口味”。在對口幫扶搭建的平臺上,它堅守本地優質原料與核心工藝的“根”,又借助自動化設備實現生產效率的飛躍,更通過廣博會、大灣區銷售渠道、海外訂單,讓縣域特色產業跳出地域局限。這正是“百千萬工程”賦能傳統產業的關鍵——不是顛覆傳統,而是用現代市場思維、技術手段為老手藝賦能,讓縣域經濟在產業鏈分工中找準定位,從“小散弱”走向“精特強”。
一碗廉江米粉的“起飛”,更帶來了父老鄉親美好生活的“起飛”。家門口的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賺錢顧家雙贏”;產業鏈延伸帶動周邊特色種植,形成“產業興、村民富”的良性循環。廣州對口幫扶沒有停留在產業升級層面,而是將民生改善嵌入發展全鏈條,通過消費幫扶拓寬銷路,讓產業收益反哺鄉村,讓村民在產業升級中分享更多實實在在的利好。這種“產業起飛→村莊起飛→生活起飛”的“起飛”路線,讓“百千萬工程”有了最溫暖的注腳。
從手工作坊的煙火氣到智能工廠的流水線,這碗“起飛”米粉所承載的,不僅是三代人的匠心堅守,更是“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透過這碗米粉,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起飛”的軌跡:以小產業撬動大發展,以精準幫扶激活內生動力,必定能讓更多鄉村產業像廉江米粉一樣,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