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全面啟動以來,我市將其擺在突出位置,凝聚合力、縱深推進,三批共452個典型村培育工作不斷加力提速,階段性成效顯著。(11月4日《湛江日報》)
從首批60個村的“點上開花”,到如今覆蓋51個典型鎮的“面上成景”,湛江“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的培育歷程,正是一場從“盆景”雕琢到“風景”鋪展的深刻變革,蝶變如春風一夜百花開,其中卻深藏鄉村全域振興的破題密碼。
從“盆景”到“風景”,典型村究竟是怎么變的?
理念之變,是破局的前提。早期典型村培育,如同精心培育“盆景”,通過優中選優樹立標桿——霞山區特呈島村的“美麗庭院”、遂溪縣墩文村的文旅特色,以單點示范凝聚發展共識,為全市探索出可復制的路徑。但“百千萬工程”的深層目標,從來不是孤立的“一花獨放”。但隨著“百千萬工程”向縱深推進,單一“盆景”的局限性逐漸顯現:部分示范村因資源過度傾斜形成“孤島式”發展,與周邊村落發展差距拉大;個別村莊陷入“重包裝輕實效”的誤區,偏離了全域均衡發展的初衷。對此,湛江跳出“點上開花”的局限,將452個典型村納入全域規劃,407個村達美麗宜居標準、60個村成特色精品村的成果,印證了從“盆景”向“風景”跨越的理念升級。
方法之變,示范效應倍增。理念的轉變催生方法的革新,“片區思維”成為湛江推動“盆景”融入“風景”的核心路徑。不再孤立看待單個村莊、單個產業,而是以地理關聯、產業互補為紐帶,將分散的“盆景”串聯成線、整合成片,構建全域協同發展的格局。麻章區湖光鎮“湖光鄉韻”、廉江市石頸鎮等片區項目入選省級培育名單,正是“連線成片”的生動實踐——不再讓典型村孤立存在,而是以“產業相融、交通相連”為紐帶,讓單點之優勢轉化為片區“共享”之動能。這種“既保單點特色,又促全域協同”的思路,既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同質化問題,又讓“盆景”的亮點延展為“風景”的底色。
主體之變,激活持久動能。從“盆景”向“風景”跨越,關鍵在于參與主體的拓展——從政府主導打造“盆景”,到激發群眾主動共建“風景”,群眾走到“百千萬工程”的“C位”,角色從旁觀者、受益者轉變為參與者、建設者,這是湛江“百千萬工程”最深層的變革。環境整治中,坡頭區三合村“村民自籌+集體兜底”的保潔機制,調動群眾參與熱情;風貌提升時,霞山區東純村以手繪文化墻、“以工代賑”激活村民創造力;產業發展里,霞山區岑擎村靠“國企+村企”模式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增長3.3倍……當“百千萬工程”帶來的種種利好與群眾日常生活深度綁定,曾經局限于一隅的“盆景”,自然成為家家戶戶共享的“家門口風景”。
從“盆景”到“風景”,本質是從“造亮點”到“謀全局”的轉變。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持續深化,湛江必將以更多“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實踐,繪就全域振興的更美畫卷。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