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的濃厚氛圍中,近日,“廣州之夜”千人大秀活動在廣州地標海心橋舉行。活動中,遂溪龍灣龍獅團應邀登臺,以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醒獅表演,向廣州市民和海內外游客生動展現了湛江非遺的獨特魅力,也為即將到來的全運會注入了濃厚的文化活力。
遂溪作為“中國醒獅之鄉”,每逢年例節慶,總少不了激昂的鑼鼓與騰躍的醒獅。“遂溪醒獅”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了武術、舞蹈與民俗,在遂溪數代人的堅守與創新下,如今這項技藝從鄉間走向國際舞臺,譜寫非遺傳承的新篇章。

百年根基,錘煉鑄就醒獅精魂
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自15世紀建村便有習武之風,醒獅在此扎根已逾百年。2001年,龍灣龍獅團率先引入高樁醒獅,成為湛江地區唯一一支常年活躍于國際賽場的醒獅隊伍。這支醒獅隊伍在多年的技藝錘煉中,鍛造出不凡的實力與聲譽。
記者跟隨團隊負責人、“遂溪醒獅”的“95后”縣級傳承人李祖杰來到醒獅傳承訓練基地。李祖杰向記者介紹,醒獅競技分為傳統獅與高樁獅。高樁獅的訓練中,梅花樁對于對體能、技巧和配合度要求極高,隊員們單個動作常常要練習數百遍。從矮樁基本功到高樁成套動作,從簡單跳躍到融入旋轉、漂移等新元素,每個細節都離不開獅頭與獅尾的反復磨合與默契配合。
嚴格的訓練、對細節的追求為龍獅團贏得了諸多榮譽。他們多次代表國家、省、市參賽,不僅在廣東省龍獅錦標賽中斬獲金獎,更曾在美國國際龍獅文化藝術節暨獅王大賽中包攬冠亞軍。
在表演領域,龍獅團同樣成績斐然,多次受邀登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元宵晚會等國家級舞臺,參與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文藝晚會等重大活動;作品《嶺南雄獅飛躍刀山過火海》還成功入圍“第十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終評作品名單,展現了遂溪醒獅的藝術水準。

守正創新,科技點亮非遺未來
“我們家制作獅頭到我已是第五代,至今接觸醒獅近二十年。”李祖杰道出了這項技藝的傳承脈絡。李祖杰父親李榮仔是國家級非遺獅舞(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母親黃桃是廣東省級非遺遂溪獅頭彩扎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如今,新時代的接力棒已傳遞到他的手中。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龍灣醒獅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大膽探索創新路徑。團隊研發的LED編程獅頭通過燈光變化在夜場形成強烈視覺沖擊,并配合音樂演出,打破了醒獅僅與傳統鑼鼓搭配的固有印象。這些創新元素不僅走上街頭開展“快閃”表演,更登上“廣州之夜”等大型舞臺,讓傳統獅舞在當代煥發新生。
團隊還直面年輕群體興趣轉移、職業化難度大等現實問題,探索出多元化發展路徑。通過制作、文創、文旅等多板塊經營,讓年輕人能安心投入這項事業。團隊打造了迷你醒獅彩扎、迷你醒獅擺件、鑰匙扣等多款文創產品,一方面通過電商平臺與直播帶貨進行銷售,將醒獅元素融入日常消費;另一方面,則積極利用短視頻進行醒獅文化的普及與宣傳,使其以更親民的姿態進入大眾視野。

產業賦能,多元拓展傳承路徑
獅頭彩扎工坊的產業化發展為醒獅文化的海外傳播奠定了物質基礎。從最開始的家庭作坊發展為六層廠房,去年已實現年產量超萬頭,其中三成銷往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坊還吸納近60名村民就業,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文旅融合與教育推廣成為醒獅傳承的新路徑。今年9月,遂溪縣啟動“跟著醒獅去旅行”文化季,推動“非遺+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團隊每年接待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隊,并多次開展“非遺進校園”授課培訓,將醒獅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年輕一代心中。

在眾多從業人員的努力下,醒獅文化在南粵大地日益受到重視:醒獅元素將融入十五運會開幕式暖場表演;本屆全運會廣東省代表團團服以紅白漸變為圖案基底,將廣東的“醒獅”形象與本屆全運會主視覺標識的“煙花”結合;醒獅已被納入廣東省運會群眾體育競技項目,為這項古老技藝開辟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
從龍灣村的鄉間地頭到世界舞臺,遂溪醒獅在堅守與創新中找到了傳承的平衡點。談及醒獅的未來,李祖杰說:“有人傳,是基礎;傳得好,傳得活,才是未來。”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遂溪醒獅正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舞出一條非遺傳承的康莊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