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天的晚自習,黑板上還留著早上班主任寫的“初二加油”的粉筆字,投影儀的光在我們仰起的臉上流轉——2025年《開學第一課》的片頭音樂響起時,我忽然意識到,這不僅是新學期的開篇,更是一場與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當鏡頭切到南京大屠殺的講述環(huán)節(jié)時,我攥著校服的手不自覺收緊。這個夏天,我和好友擠在影院里看過《南京照相館》,銀幕上泛黃的老照片里,抱著孩子的母親、躲在柜臺后的學徒、蹲在巷口的老人,他們的眼睛里還凝著對生的渴望,卻永遠定格在了1937年的寒冬。散場時,我望著影院外車水馬龍的街道,手里的冰可樂早已化盡,臉上的淚痕卻還帶著熱意——原來有些痛,時隔多年想起,依然會燙得人心慌。
此刻屏幕上,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青銅雕塑在鏡頭下緩緩轉動,“300000”的數(shù)字在黑色大理石墻上格外刺目。前排的小雨抽了抽鼻子,后桌的阿杰捏著紙巾的手背上青筋凸起,我望著投影里飄落的白色紙花,喉嚨像塞了團浸水的棉花。六個星期,四十三個日夜,三十萬鮮活的生命消逝在刺刀與炮火中——這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數(shù)字,是祖父口中“江水都染紅了”的嗚咽,是奶奶藏在木箱底的舊懷表里永遠停擺的時間。
“同學們,銘記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班主任老師的聲音像一雙手,輕輕托住我們翻涌的情緒。鏡頭切換的瞬間,我?guī)缀跗磷×撕粑F(xiàn)代化的南京城在晨光中蘇醒,紫峰大廈的玻璃幕墻折射著金色的光芒,秦淮河畔的游船披著晚霞,孩子們在大屠殺紀念館前的廣場上追逐,笑聲撞碎了梧桐葉間的光斑。“歷史的傷疤不能忘記,但更要學會用知識武裝自己。”老師的話叩擊著心門,我忽然讀懂了鏡頭里的對比:曾經(jīng)任人宰割的土地,如今正用5G網(wǎng)絡連接世界;曾經(jīng)浸透血淚的城墻,如今托舉著航天衛(wèi)星的信號。
結束時,教室的燈逐一亮起。我望著窗玻璃上自己的倒影,忽然想起暑假在紀念館看到的一句話:“我們從未忘記,所以我們更要前行。”此刻課桌上的課本泛著墨香,書包里的筆記本還留著暑假預習的筆記——這些曾經(jīng)覺得沉重的“任務”,突然有了更清晰的重量。三十萬同胞用生命換來的教訓,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鈴;八十年的奮斗給出的答案,是“少年強則國強”的誓言。
晚風再次吹過,我輕輕翻開新課本的扉頁。這一頁,我要寫上:以歷史為燈,照見肩上的擔當;以知識為劍,守護身后的和平。愿我們的努力,能讓“永不再來”的誓言,在這片土地上生根、抽芽,終成遮風擋雨的棟梁。
指導老師:林曉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