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州沈塘鎮蒲草文化產業基地一角。 記者張鋒鋒 攝
蒲草韌如絲,雷州市沈塘鎮對“非遺”蒲織工藝的傳承之心也“韌如絲”。
“今年伊始,我們已經收到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訂單了!”沈塘鎮鎮長黃亮高興地說。2月27日,記者在雷州采訪了解到,多年來沈塘鎮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引導群眾大力創新發展“非遺”蒲織工藝。如今,雷州市沈塘鎮蒲織業已形成規模,每年出口蒲織品可達1000多萬元甚至2000萬元,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小鎮創業青年創新蒲織 領著“蒲織之鄉”破局
雷州蒲織是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編織成日常用品的傳統技藝,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項傳統工藝在雷州市沈塘鎮千家萬戶世代相傳。
雷州蒲織其產品實用性強、民族特色濃厚,曾是雷州半島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產品之一。雷州蒲草編織產品種類繁多,主要類型分為生活用品類、生產勞動用品類、勞保用品類、工藝品類。其手工特點突出,從原料采集到產品完成,所有工序均是純手工操作。主要工序有割草、選草、曬草、舂草、染草、起頭、織肉、織花、織角、穿邊等。村民一般先將割下的草分成若干類,按粗細、干鮮分成若干規格,曬干后舂扁舂軟,置于染缸煮染1-2分鐘,使其著色,顏色一般為綠、紅兩色,晾干備用;然后起頭、設角、最終到割邊等,至此,一件純手工的蒲織品才得以完成。
沈塘鎮素有“蒲織之鄉”美譽。據沈塘鎮黨委書記吳小智介紹,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雷州蒲織發展的高峰期,從業人員達10萬人,年產草席、草袋、提籃、草帽、草扇等近2000萬件。但到了二十世紀90年代,受“打工潮”的影響,加上傳統蒲織收益低微,導致從業的人員銳減,當地蒲織產業一度陷入低谷。
“幸好,從2002年起,群眾通過工藝創新,推出新型蒲包系列產品。這種小蒲包用料少,工作量小,婦女們隨手便能編織。本鎮的創業青年從中嗅到商機,開發出一系列新穎、時尚的新型蒲織品,并在網上進行推廣、銷售,我們鎮的蒲織產業也由此重煥生機。”吳小智說,“我們對這一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去年我們鎮政府與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聯合打造沈塘蒲草文化產業基地,進一步弘揚蒲織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把小產品做成大產業 盤活“非遺”助增收
為傳承蒲織工藝文化,沈塘鎮蒲草文化產業基地設在后山村。記者在該產業基地一樓的廠房內看到,工人們席地而坐,雙手拿著事先經過晾曬、壓扁等工序處理后的蒲草,正在嫻熟地編織、加工著各種蒲草工藝品。在一樓一側以及二樓的展廳陳列著形形色色、琳瑯滿目的蒲織品,其中有蒲籮筐、草席、蒲手袋、蒲紙盒、蒲儲物盒、蒲包包、蒲帽子、蒲文件夾等生活用品以及各種精致漂亮的燈飾等數百種。在這里,昔日一根根小小的蒲草華麗轉身變成精致的藝術品,讓人目不暇接。
據悉,沈塘鎮蒲草文化產業基地運營是政企合作模式,凝心聚力傳播蒲織文化。 “沈塘鎮與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緊密協作,開發、設計、生產、加工、銷售燈飾等一系列高端蒲織產品,這是我們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制造業當家的實踐。”沈塘鎮鎮長黃亮表示,該鎮通過這一產業深挖沈塘蒲草文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把“小產品”做成“大產業”,打響“蒲織之鄉”品牌,歡迎群眾前來免費觀摩或參加培訓。
此外,該基地還在當地扎實的蒲織文化產業基礎上推陳出新,做大做強做優蒲織產業,帶動村民致富。據了解。該基地每年給群眾及殘疾人提供40至60個崗位,能輻射解決周邊500—1000多名群眾及殘疾人的就業問題,“我們希望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幫助他們自力更生,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打造品牌規范生產 大力發展蒲織制造業
如今,越來越多的沈塘鎮人開始從事蒲織行業,開發出一系列新穎、時尚的新型蒲織品,并在網上進行推廣、銷售,以一根蒲草之力撬動經濟發展。為推進家鄉蒲織產業高質量發展,小鎮創業青年大膽“走出去”。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負責人吳訓勝就是其中一員。他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沈塘人,從小眷戀家鄉蒲草的味道。他創新改進蒲草技藝,將其融入燈飾產品的生產中,還魄力十足地在中山市古鎮設蒲織展廳,讓蒲草的香味傳得更遠。知名度打開了,蒲織燈飾產品的訂單紛至沓來,年產值能上1000多萬甚至2000多萬元,銷往西班牙、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荷蘭、俄羅斯等國家。
在沈塘鎮,生機勃勃的蒲草展現出充滿希望的綠意,老農在精心管理。記者了解到,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目前種植蒲草300多畝,將來還計劃擴大種植規模。
“我們已經著手準備生產來自全球各地的訂單了!”沈塘鎮鎮長黃亮高興地說。下一步,該鎮將充分利用撂荒農田,將擴植到3000至4000畝蒲草。弘揚蒲草文化,將其打造成品牌,蒲草從交易到制成品將進行一體化生產,規范建設交易市場及烘干生產車間,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扶持,營造良好的投資辦廠環境。完善生產銷售網絡,通過舉辦展銷會等方式繼續拓展國內外市場。
(編輯/王聞聞 值班主任/莫松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