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田間“小蒲草”,今成出口“香餑餑”。日前,記者新春走基層,了解到近年來雷州市沈塘鎮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依托資源優勢和傳統手作工藝的發達,引導群眾創新工藝大力發展蒲織業。該鎮年出口蒲織品1000多萬元甚至2000多萬元,以一根蒲草之力撬動鄉村經濟發展振興鄉村,打響“蒲織之鄉”品牌。

弘揚蒲織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雷州蒲織,是一種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編織成日常用品的傳統技藝,2012年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種利用蒲草韌如絲的特性,以手工方式編織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的傳統技藝,在雷州特別是沈塘鎮更是滲透千家萬戶。沈塘鎮素有“蒲織之鄉”美譽,但由于多種原因這一產業曾經由鼎盛走向衰落。
據介紹,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雷州蒲織發展的高峰期,從業人員達10萬人,年產草席、草袋、提籃、草帽、草扇等近2000萬件,雷州蒲織,盛況空前。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受“打工潮”的影響,加上傳統蒲織收益低微,導致從業的人員銳減,當地蒲織產業一度陷入低谷。
“長期以來,蒲織產業是沈塘主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從2002年起,群眾通過工藝創新,推出新型蒲包系列產品。這種小蒲包用料少,工作量小,婦女們隨手便能編織。本鎮一些創業青年從中嗅到商機,開發出一系列新穎、時尚的新型蒲織品,并在網上進行推廣、銷售,我們鎮的蒲織產業也由此重煥生機。”該鎮黨委書記吳小智說,“看好未來趨勢和目前形勢,去年我們鎮政府與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聯合打造沈塘蒲草文化產業基地,就是為了弘揚蒲織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制造業當家,推動大批群眾就業
沈塘鎮政府與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蒲草文化產業基地位于后山村。在該產業基地一樓的廠房內,記者看到數名工人席地而坐,雙手拿著事先經過晾曬、壓扁等工序處理后的蒲草,正在嫻熟地編織、加工著各種蒲草工藝品。而在一樓一側以及二樓的展廳,陳列著形形色色、琳瑯滿目的蒲織品。有蒲籮筐、草席、蒲手袋、蒲紙盒、蒲儲物盒、蒲包包、蒲帽子、蒲文件夾等生活用品以及各種精致漂亮的燈飾等數百種。在這里,昔日一根小小的蒲草已登上高雅之堂,搖身變成了一只只精致的藝術品,讓人應接不暇。
“我們鎮與公司緊密協作,開發、設計、生產、加工、銷售燈飾等一系列高端蒲織產品,這是我們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制造業當家的實踐體現,”沈塘鎮鎮長黃亮告訴記者,該鎮通過這一產業深挖沈塘蒲草文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把“小產品”做成“大產業”,打響“蒲織之鄉”品牌。
據悉,沈塘鎮與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打造蒲草文化產業基地,在當地扎實的蒲織文化產業基礎上推陳出新,不但做大做強做優蒲織產業和極好傳承了蒲草文化,同時激發廣大鄉賢創新創業活力助力鄉村振興。該基地每年給群眾及殘疾人提供40至60個崗位,輻射解決周邊500-1000多名群眾及殘疾人的就業問題。1月31日,湛江市委領導到該基地調研指導時,充分肯定沈塘鎮蒲織產業歷史悠久,蒲織文化底蘊深厚,稱贊該基地很好地將農產品與文化高度融合,希望全力做好特色優勢農業文章,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年產千余萬產品,全部銷往國外
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負責人吳訓勝,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沈塘人。他因為熱愛蒲草編織,于2012年7月份開始從事蒲草行業,通過不斷鉆研、推陳出新,逐步成長為將蒲草改造、制作成燈飾的第一人。其公司的蒲草展廳于2017年9月在中山市古鎮投入使用,蒲草燈飾產品年產值1000多萬元甚至2000多萬元,全部銷往西班牙、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俄國、荷蘭等國家。
據吳訓勝介紹,蒲草文化產業基地主要生產高端蒲織燈飾,工人月薪為“底薪1500-1800元+提成”,編好一個提成約為100-150元,熟練工一天編一兩個不成問題,月工資高的達4000多元。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除了招聘擅長蒲織工藝的群眾外,還特別向殘疾人敞開大門,不會編織的也可前來觀摩學習或免費培訓。下步蓋好廠區的宿舍后,隨著業務拓展越寬越廣,可給殘疾工人提供吃宿。“我們希望奉獻一份企業愛心來幫助殘疾人就業,讓他們能夠自力更生,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該公司廠房附近的20多畝農田,種植著郁郁蔥蔥的蒲草。吳訓勝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種植蒲草300多畝,將來還計劃擴大種植規模。該鎮干部表示,為了帶動群眾將蒲織產業做大做強,該鎮還將充分利用撂荒農田,將蒲草種植擴大到3000至4000畝。繼續打響品牌,聯手企業改善辦廠投資環境,不斷完善蒲織生產基地建設,完善生產銷售網絡,通過舉辦展銷會等方式拓展國內外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