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記者 欒吟之
時代流變中,文藝的星空始終閃亮著一個核心命題:文藝作品該如何更好地走向大眾、擁抱人民?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是一項重要任務和使命。昨天,在解放日報第六期“朝花會客廳”活動中,來自不同文藝領域的嘉賓圍繞新大眾文藝的關鍵詞——破壁、融合與抵達,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探討新大眾文藝的精神特質與發展趨勢。
“朝花會客廳”在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舉辦,也是對這一主題的特別呼應。這里是魯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動場所,也與中國大眾文藝思想萌芽與激蕩關系密切。20世紀20年代《大眾文藝(上海1928)》在上海創刊,作為主要撰稿人之一的魯迅先生,正是大眾文藝理論建設與實踐探索的核心人物。
對此,上海市美術館協會名譽會長朱剛頗有共鳴,他說:“魯迅先生說過,版畫不僅僅是書籍的插圖,而應有更廣闊、更深遠的使命,先生倡導的版畫運動在當時是一種新大眾文藝,也是抗日救亡背景下的一種先鋒文藝運動。”朱剛認為,新大眾文藝是一個在和平發展、市場經濟、數字中國背景下的,由民眾高度參與、媒體高度融合的文藝形態,既不是傳統精英文化的下探,也不是流行文化的復制,而是發生在創作主體當中包括審美范式、傳播機制和它的接受主體多維度深刻的變革。
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對新大眾文藝的藝術實踐深有感觸。他說,上海評彈團一年演出4500場,說明如今的評彈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除了長衫旗袍、“一桌兩人”的傳統表演,劇團也在不斷嘗試新的表演樣式,不斷拓寬情感表達、智慧表達方面的空間。參演電影《菜肉餛飩》的他還由此表示,上海評彈團在電影上映之前已先一步推出同名中篇評彈,讓海派文化與評彈藝術天然契合。高博文說:“在新時代文藝多元化的浪潮中,我們一方面要堅守評彈作為江南文化代表性的基本盤,另一方面也要大膽先行先試,把《菜肉餛飩》《繁花》《千里江山圖》等文學IP率先搬上銀幕,就是一種文學與曲藝交匯、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新探索。”
“這個時代,好的文藝作品是表達真善美的作品。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觸發了人們內心發光的東西。”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策展人項苙蘋這樣說。她認為,文藝可以通過任何方式實現,但文藝工作者的目標應是堅守真善美。“我在做林風眠、吳冠中的展覽時想,今天的人可能與大師有時代隔閡了,怎么才能讓觀眾了解并接受他們?在策展過程中,我被兩位藝術家在困境中堅守藝術初心感動了,人的品格是作品被認可的基礎。這一點,在以后所有的展覽中被不斷印證,我想能感動我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也同樣能感動觀眾。”
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旭光對新大眾文藝關注與思考已久。他認為,今天風生水起的新大眾文藝實際上屬于“文藝大眾化”,但未來的道路更應該是“大眾文藝化”,用文藝作品、用審美能力對民眾進行美育。他舉了浦東美術館“締造現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藝術大展的例子,這類學術性頗強的展覽每天都排長隊,說明觀眾對這種美術學院體制下的精英文化是能接受的。民眾文藝需求達到多元化之后,一定是審美的提升——包括審美趣味的提升、鑒賞能力的提升和認知能力的提升。“我們試圖提升新大眾文藝、試圖傳播傳統的經典文化,最終的目的是達成‘大眾文藝化’,通過美育形式讓大眾得到精神層面的提升,這樣討論新大眾文藝才更加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