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湛江灣1號”養殖平臺正式交付暨公眾開放日活動在湛江灣舉行。(據11月20日《湛江日報》)
當“湛江灣1號”在南海之濱舒展154米長的艦體,這座全球首創的“海上智慧漁場”不僅打破了深遠海養殖的技術桎梏,更奏響了湛江以科技創新經略海洋的時代強音。作為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核心成果,這艘“養殖重器”的交付,既是湛江踐行“向海洋要食物”號召的生動實踐,更是其激活藍色動能、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
以“科創”破局,筑牢海洋強市之基。湛江坐擁全省三分之一的大陸海岸線,卻曾受困于傳統近海養殖的空間局限與風險隱患。湛江灣實驗室歷時5年攻關,以“船箱一體”原創設計破解抗風浪難題,用“光伏+風電”混合能源系統踐行零碳理念,靠AI全鏈條管控實現智慧養殖,讓8萬立方米養殖水體達成近千畝傳統網箱的產能。從抵御12級臺風的硬核防護到毫米級精準投喂的智能管理,百項專利加持的技術突破,不僅填補了南海高端海洋裝備空白,更讓湛江在全國現代海洋牧場建設中搶占了技術制高點,為“藍色糧倉”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以“融合”聚力,激活產業升級引擎。“湛江灣1號”的價值遠不止于單一裝備,其背后“企業出題、科研答題、政府助題”的協同模式,正是湛江破解“產學研兩張皮”的成功探索。平臺的投用將帶動海洋工程、綠色能源、冷鏈物流等上下游產業集群發展,與“恒燚1號”等項目形成規模效應,助力構建千億級海洋產業生態。這種“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既讓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養殖產能,又通過公眾開放日等活動讓市民共享創新紅利,為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注入持續動能,更成為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鮮活樣板。
以“生態”護航,繪就藍綠共生畫卷。湛江作為“中國紅樹林之城”,始終堅守“生態優先”的發展底線。“湛江灣1號”深耕深遠海養殖,減少近岸環境承載壓力,通過智能管控降低資源消耗,實現了養殖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這種“向深藍要空間、以科技護生態”的發展模式,既拓寬了海洋經濟的綠色邊界,更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沿海城市實現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湛江方案”。
從徐聞古港的帆影點點到“湛江灣1號”的踏浪啟航,湛江的海洋情結始終與時代同頻。“湛江灣1號”的交付不是終點,而是“從1號到N號”深海科技生態圈建設的新起點。憑借科創賦能的硬實力、產研融合的強動能、生態優先的高站位,湛江正加速從“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跨越,在南海之濱續寫著“向海而興、向海圖強”的嶄新篇章,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源源不斷的湛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