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雞舍內全自動喂料機精準投喂,多層樓房式雞舍恒溫恒濕;稻田里白鵝悠然踱步,水塘中肉鵝嬉戲成群;閑置魚塘變身優質淡水魚養殖基地……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吳川市樟鋪鎮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鎮域特色農業產業,構建區域特色產業體系,以特色產業為引擎、鎮村建設為支撐、治理創新為保障,奮力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群眾富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樟鋪鎮三浪村雞苗孵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立冬時節,走進樟鋪鎮三浪村雞苗孵化基地,只見全自動孵化箱整齊排列,破殼小雞的嘰嘰喳喳聲不絕于耳。工人們在數字化監控屏前實時調控溫濕度,精心照料剛破殼的雛雞。“如今上萬只雞的喂養、防疫、糞便處理,一鍵就能輕松掌控。” 村干部陳先生指著現代化多層樓房式雞舍介紹,這樣的標準化雞舍全村已有60多棟,配套飼料房、消毒設施和硬底化道路,徹底改變了傳統養雞場“臟亂差”的固有印象。
作為典型的農業大鎮,樟鋪鎮立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的資源稟賦,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聚焦特色產業培育,推動農業向規模化、品牌化、智能化轉型。三浪村的雞產業正是其中的標桿——從上世紀50年代的竹木雞舍、原始孵化工具,到如今擁有400多臺全自動電腦控制孵化機、68萬套標準化雞籠,常年存欄110萬羽優質母代種雞,年孵化雞苗1.3億羽,形成了涵蓋雞蛋、種雞、肉雞、雞糞化肥的完整生態產業鏈。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精準扶持,讓“三浪雞苗”成為粵西知名品牌,延伸出的“三浪雞蛋”“三浪老母雞”等產品暢銷市場,更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在外打工不如回鄉搞科技養殖,勤勞加技術,一樣能致富。”返鄉創業青年杰仔的話,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聲。
產業振興的活力不僅來自雞舍,還來自田間地頭的生態創新。下村村1200多畝的“鵝稻共作”基地,形成“以稻養鵝、以糞肥田”的循環模式,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該村走出了省定貧困村行列,生態種養成為村民增收的“金鑰匙”。在五和村,通過流轉閑置魚塘發展優質淡水魚養殖,村集體年增收超15萬元,成為非物業性村集體經濟收益的示范樣板。沙美村種植約120畝“人參薯”,目前主要銷往珠三角及附近縣市超市和農貿市場,受到市場歡迎。龍塘村種植的何首烏品種良好,已獲周邊市場認可,銷路前景良好,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提供了較強的支撐作用。
此外,樟鋪鎮還著力壯大培育甜玉米、火龍果、木瓜等特色農作物產業,不斷完善“合作社+企業+農戶+基地”的種養模式,緊扣種養、加工、流通、銷售環節,著力打造高標準生態種植基地和特色農產品展銷基地,推動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
讓“顏值”與“內涵”同步提升
樟鋪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鎮做強現代種養業,創新產業組織方式,推動種養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延伸拓展產業鏈,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產業興旺的同時,該鎮同步推進美麗圩鎮與典型村建設,讓“顏值”與“內涵”同步提升。
樟鋪鎮全力沖刺“三年初見成效”階段性目標,扎實推進典型鎮建設,美麗圩鎮“七個一”項目有序鋪開。聚焦一個美麗鄉鎮入口、一條美麗示范主街等關鍵點位,穩步推進鎮區環境提升,助推美麗圩鎮客廳、垃圾收集設施完善等項目落地。同步提速打造鎮區風貌管控提升示范帶,致力讓圩鎮顏值與功能實現雙提升。
當前,樟鋪鎮典型村建設工作推進有力。該鎮下村村作為第二批省級典型村,建設蹄疾步穩;五和村、南巢村第三批典型村,通過編制發展規劃、推進道路硬底化、排污管網建設、打造“四小園”等舉措,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
樟鋪鎮以“全員參與”激活共建動能,固定每月第一個星期五為“村莊清潔日”“愛國衛生行動日”,鼓勵黨員群眾積極參與人居環境大整治,充分激發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動員黨員干部帶頭清理房前屋后雜物垃圾、規整庭院,帶動群眾自覺參與“三清三拆三整治”。同步推進“萬村清潔”行動,全面排查整改“六亂”問題,鄉村環境煥然一新。
樟鋪鎮創新激勵機制與宣傳方式,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該鎮典型村推行家庭積分激勵制度,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等納入積分管理,帶動群眾提升參與建設積極性。積極響應湛江市“百千萬工程”暨“七項行動”基層宣講活動,以快板、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解讀政策,讓群眾更輕松理解政策的福祉。
同時,樟鋪鎮廣泛動員返鄉愛心人士、企業家參與建設,深化與佛山市吳川商會結對共建,推動湴塘文體公園等項目落地。通過“四議兩公開”制度、“平安夜訪”等渠道傾聽民意,將群眾訴求轉化為惠民的民生項目,形成“干部帶頭干、群眾跟著干”的共建格局。
下一步,樟鋪鎮將重點從“典型培育、產業升級、治理長效、機制創新”四大方向發力,持續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讓圩鎮更美麗、產業更興旺、群眾更幸福。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