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瞬,物語新生。近日,大型歷史文物紀錄片《千年文物·大唐盛世》持續熱播。該片以獨特的敘事視角與影像語言,將沉睡千年的文物“喚醒”,讓厚重的歷史走出博物館,成為可觸摸、可感知的生動存在,引領觀眾跨越時空,感受大唐文明的輝煌與溫度。
《千年文物·大唐盛世》海報
以物為線 見微知著
文物,是沉默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講述人。紀錄片《千年文物·大唐盛世》以氣象萬千的盛唐圖景為宏大舞臺,通過《天工》《凡響》《八方》《新異》《繁花》五大篇章,以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三彩胡人騰空馬、章懷太子墓《客使圖》、法門寺淡黃琉璃瓶等國寶級文物為敘事支點,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大唐全景圖。
總導演王曉虎坦言,創作中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讓厚重的學術成果,轉化為觀眾愿意看、能被感動的故事”。為此,紀錄片將鏡頭從帝王將相的宏大史述,轉向被歷史塵埃遮蔽的“普通人”。在《不凡》篇里,既能看到“三彩男裝女俑”中長安麗人的意氣風發,也能看到“三彩陶疊置伎俑”中定格的市井歡鬧。在《八方》篇中,既能看到長安西市里兜售香料的粟特胡商,也能看到《客使圖》中遠道而來的拜占庭使節。這些人物的命運片段,讓“盛唐氣象”這一宏觀概念,變得可感、可觸、可共情。
影片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在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時,節奏舒緩,讓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歷史、感受文化;而在展現盛唐的輝煌成就時,節奏明快,通過生動的畫面和精彩的解說,迅速將觀眾帶入那個時代,激發觀眾對歷史的興趣和探索欲。
深入現場 貫通古今
制作團隊深入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等文博機構,拍攝300余件文物,其中包含18件國寶級文物。從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的制作工藝,到《客使圖》中萬邦來朝的盛景,再到《后室星圖》內的宇宙探索,系統展現了唐代在工藝、商貿、外交、科技、藝術等領域的卓越成就,創新闡釋中華文明“美美與共”的深刻內涵。
比如首集《天工》中提到的“大唐第一金碗”“鴛鴦蓮瓣紋金碗”,每個蓮瓣內都雕刻著不同的裝飾圖案,物競天擇的基因、與生俱來的驕傲都被刻進了獵物的姿態中,鴛鴦和鴻雁則書寫了大唐兒女的愛情和理想;“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壺身用一整塊銀板錘出大致形狀,再以模壓法在壺腹兩側錘擊出舞馬形象,屈身跪拜,口銜酒杯,兩端黏壓焊接,反復打磨至幾乎看不出痕跡,舞馬、壺蓋、提梁、同心結均鎏金處理,黃白輝映,璀璨奪目,歷史與現實在時光中交匯,舞馬銜杯的形象被延續再現,將盛世的輝煌展現在觀眾眼前;工匠把類似陀螺的原理融入“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設計,無論香囊如何晃動,內部的香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香料不會撒出,這一精妙設計不僅展現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藝,更體現了他們對物理原理的深刻理解與運用。
本片還特邀十余位權威學者組成顧問團隊,確保敘述嚴謹深刻。解說詞在學術考據之上,更添詩意與哲思。時而哲思深遠,如開篇對黃金的溯源:“宇宙,用自己的方式和時間,把塵埃撒落在凡間。種子,被人拾起,在更小的世界里被重塑,就變成了今天的模樣。”時而溫情脈脈,如《不凡》結尾,見證西安的今夕:“入了夜,西安仿佛就變成了長安,一時間,難以分辨今夕何夕……千年前的人們,是如何仰望天空,又如何平靜內心。”時而深刻雋永,如《繁花》的總結,面對闕樓儀仗圖與文武百官的想象:“那些普通和不普通的故事,那些帝王將相與普通人的悲喜,改變了光陰的走向,沉淀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原來,我們是由此而來,和他們一樣,原來,我們從未變過。”文學化的表達,讓冰冷的歷史浸潤溫情,也讓文明的血脈悄然貫通古今。
科技賦能 再現歷史
《千年文物》提出“文物影像化工程”理念,將前沿影視技術與歷史敘事深度融合,賦予靜態文物動態生命。
在拍攝過程中,制作團隊運用了8K超高清攝影技術,通過微距鏡頭刻畫與動態呈現,將靜態文物轉化為沉浸式視聽盛宴,讓國寶真正“活起來”。結合微距鏡頭與三維動畫,觀眾能清晰看到文物上每一處精美的紋路、細膩的色彩,仿佛這些文物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從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上流轉的光澤,到三彩胡人騰空馬那栩栩如生的姿態,再到章懷太子墓《客使圖》中人物服飾的細膩紋理,都得以清晰呈現,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親眼見證歷史的奇跡。同時,紀錄片還巧妙運用了光影效果和音樂配樂,營造出一種既莊重又富有詩意的氛圍,進一步帶來強烈的視聽沖擊。
在動態復原上,《千年文物》創新引入AI算法與CG建模,重現了宏大的長安城、喧囂的西市,甚至連胡旋舞的曼妙舞姿,都一一復原再現。為確保真實性,團隊設立了考古依據、藝術表達、技術參數的“三重審核”標準,在匠心中實現了表達的跨越,實現了歷史與現代的“跨時空”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