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姐、你是二姐、你是三妹。”剛過去的周末,不少戲迷守在天蟾逸夫舞臺后門,等待“譚氏三姐妹”的簽名。在京劇200余年的傳承譜系中,“譚門”以七代薪火不絕的傳奇被譽為“濃縮的中國京劇史”,而由譚小令、譚茗心、譚筱羽組成的“譚氏三姐妹”,正是這一梨園望族第七代傳人中的耀眼代表。昨前兩晚,“譚氏三姐妹京劇專場演出”登陸滬上,接連上演經典名劇《定軍山·陽平關》與一臺演唱會。
三姐妹承續“伶界大王”譚鑫培的藝術血脈,各攻一行,傳承國粹。這也是“譚氏三姐妹”第一次集體來滬演出,兩場演出均一票難求,讓上海觀眾過足戲癮。“上海是全國戲曲的大碼頭,北京京劇人都非常關注上海市場。”北京京劇院黨委書記朱甲告訴記者,北京京劇院見證了譚門七代的輝煌與傳承,“希望更多流派經典劇目與優秀演員登臺上海,展示我們的風采。”
三個姐妹,三種行當
“籌備了一年的演出,終于踏上上海的舞臺。”大姐譚小令對記者感慨。“譚氏三姐妹”選擇今年在上海演出意義深遠。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由京劇大師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開創了中國電影記錄戲曲表演的先河,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譚鑫培生前多次到上海演出,1912年,“老天蟾”開業時,譚鑫培受邀登臺演出,引發全城轟動,上海戲迷稱其為“伶界大王”。昨晚的演唱會,正是由三姐妹合唱的《定軍山》壓軸,將演出氣氛推向高潮。而為了盡善盡美地演好《定軍山·陽平關》,女老生譚筱羽更是從年初開始扎在排練廳里,一天練三遍功,悶熱的盛夏也是如此。在上海的演出還特邀當今菊壇第一大武生奚中路加盟,出演“趙云”一角。
“說起來也巧,從高祖那輩起,譚家各個行當的演員都有,也是微妙的緣分。”譚小令說。老旦、青衣、老生,三姐妹三個行當。兒時起,三人就展露出了與各自行當相契合的氣質——譚小令嗓門亮,小時候在家喊一嗓子,對面樓的鄰居都能聽見,是老旦的好苗子;譚茗心從小愛美,穿上裙子在鏡子前能照上半天,天生適合演青衣;譚筱羽音域比同齡女孩子寬,個頭高,可以試試老生。
三姐妹踏上京劇之路,這與從小受爺爺——著名京劇鼓師譚世秀的耳濡目染密不可分。譚茗心回憶,三人從小跟著爺爺在劇場后臺轉悠。她印象里,爺爺總不時地轉動手腕,保持關節的靈活。“小時候經常有老藝術家來家里和爺爺聊天,聊著聊著就談到了戲,談起馬連良先生等大家的演出狀態。”那些藏在細節里的藝術門道,就這么悄悄鉆進了三姐妹的耳朵里。而令小妹譚筱羽難忘的,是爺爺給她抄戲詞的軼事。她正式進戲校學習前,就能哼上幾句“金鐘響御香引”。“爺爺當時覺得我好像是唱老生的料,就用小楷給我抄《上天臺》的詞。沒想到過了幾天我全會了,便決心往這個方向走。”
“既然從事這門藝術,就要對得起姓譚”
本次專場演出取名“令羽茗春”,前三字囊括了三人名字,最后的“春”代表著“春天”。“譚派的春天,京劇的春天。”譚茗心這樣給記者釋義。雖然三姐妹里只有譚筱羽專攻譚派核心的老生行當,但譚門嚴謹的家風和對藝術的敬畏之心流淌在她們的血液中。譚小令還記得,爺爺在六七十歲的年紀還堅持壓腿。每年一到寒暑假,譚世秀就給她們開起“大師班”,“他帶我們到紫竹院公園喊嗓子、壓腿。爺爺腿腳快,在前面走,我們都追不上他。”譚世秀并沒有給孫輩“成角”的壓力,“他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既然從事這門藝術,就要對得起姓譚。”譚小令說。
過去兩晚的演出中,臺下有不少老戲迷,也有不少慕名而來、從直播間追到劇場的新觀眾。在各自的工作里,三姐妹各美其美。而在線上的直播間,她們則多是集體亮相。“京劇不是一個人的藝術。我們仨聚在一起,能夠釋放出更大的能量。”譚茗心對記者說。2023年,在紀念譚世秀百年誕辰之際,三姐妹首次嘗試在網上“合體”,沒想到第一場直播就吸引了幾千人在線。之后越做越好,在2024年9月由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直播短視頻專業委員會發起的“優質主播培育工程”中,“譚氏三姐妹”是唯一入選的京劇主播。
如今,每周二、四、日,三姐妹準點聚會在大姐家進行直播,每場直播不少于兩個小時。“有一次唱得高興,我們一人一段流水不停地唱,一口氣播了三個半小時,人數都快沖到了一萬。”一個話筒連著三個桿,姐妹三人能夠包辦《武家坡》《紅燈記》等不少戲,輪到誰誰就接過麥克風。姐妹三人私下有過約定,線上只唱戲、宣傳演出,不直播帶貨。“我們骨子里流著京劇的血,傳播京劇、讓更多人聽見京劇就是我們的天職。”譚茗心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