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6日,第43屆伊朗曙光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正式確認,由張忠執導的電影《阿克達拉》憑借真實的敘事質感與深厚的情感內核,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東方全景單元,將中國援疆干部的奉獻故事與民族情誼推向國際視野。

《阿克達拉》以援疆干部的真實經歷為藍本,由李雪健、吳軍、杜少杰、小沈陽等主演,西爾扎提·牙合甫監制,葉爾克西和王躍燕編劇。影片通過“三代人接力培育棉花”的微觀敘事,聚焦援疆干部之艱、援疆干部之情、援疆干部之力。為還原最鮮活的援疆故事,張忠深耕題材多年,搜集百部相關書籍,先后70余次赴新疆實地采風,與援疆干部深入座談,最終以細膩筆觸勾勒出各族群眾與援疆干部之間的深厚情誼,傳遞無私奉獻的人文精神。拍攝期間,劇組輾轉新疆昌吉、阿克蘇及上海、福建多地,歷時70天完成取景,既展現了新疆的壯美風光,也真實呈現了援疆工作的實際場景。

創辦于1983年的曙光旬國際電影節是國際制片人協會認證的A類電影節,曾推出《一次別離》等奧斯卡獲獎佳作,其選片兼具藝術深度與人文關懷。伊朗相關人士認為,影片《阿克達拉》跳出宏大敘事的框架,以個體命運為切口展現跨民族情誼,這種敘事方式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產生共鳴。另外新疆的壯美風光與人性的溫暖形成雙重感染力,特別對奉獻精神的刻畫超越地域界限,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的影像樣本。

福建電影制片廠有限公司總經理、出品人劉朝群認為,《阿克達拉》以影像為橋,構建了理解中國邊疆發展與民族情誼的鮮活窗口,將援疆戰略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個體命運與情感共鳴。影片以守護和傳承等普世主題引發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情感共鳴,以壁紙級的鏡頭語言呈現新疆戈壁、棉海、雪山的壯美風光,傳遞出中國邊疆的自然與人文魅力,印證了中國民族題材電影的藝術水準與國際傳播力。此次入圍國際電影節,不僅是對影片藝術水準的認可,更讓舍小家、為大家的援疆精神獲得跨文化傳播的契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忠執導的另外一部作品《長安·長安》也同時入圍第43屆曙光旬國際電影節。張忠深耕國際合作與現實題材創作多年,以文化根脈+跨文化共振為核心創作理念,擅長通過個體敘事傳遞宏大主題,其作品多次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從早期中國朝鮮文化交流影片《平壤之約》到中國、伊朗和哈薩克斯坦“一帶一路”題材合拍片《長安?長安》,再到中國日本和印度合作的《最好的安排》,他始終致力于打破文化隔閡,讓中國故事在多元視角中獲得世界共鳴,多部作品斬獲美國、印度、俄羅斯、伊朗電影節金獎等20多項國際榮譽,成為中國電影國際化的重要踐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