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湛江晚報》上看到湖光巖“半城雨”公益書吧暨半城雨讀書會揭牌,前天帶河南朋友前往游覽,果然在“天然氧吧”附近看到了它的“亭亭玉立”,也果然有學生在靜靜地翻書。于是想說幾句話。
在我的藏書里,有一本梁思成先生的《凝動的音樂》,是先生的建筑學著作。其中有一篇題為《致車專員的信——湛江湖光閣設計意見》,是梁思成先生1964年3月22日寫給湛江行署車金銘專員的。文章從湖光巖里的湖光閣的建筑風格到藝術造型,提出了四個方面十條意見,包括梁柱的大小、油漆的顏色、石基的寬厚度、門窗與欄桿的風格,都進行了詳細的指導,并畫了兩份詳細的草圖。
作為把一生交給書的教書匠,我的體會是:湖光巖就是一部大書,不僅是湛江乃至全國旅游的名片,更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具有說不盡話題的名著。這是歷史與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財富。這筆財富應該也必將傳給我們的子孫。
所以,讓書吧落戶湖光巖,是文旅、文化部門熱情而到位的策劃,也為湖光巖這部“大書”增添一道具有書香的風景——讓所有游客汲取大把“文化負離子”,或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
南下湛江23年,我多次帶著油餅與開水,在湖光巖一坐一天,我的《不悟齋韻語》和《人文湛江》里的湖光巖部分,就是在湖邊的石凳上最后完成的。如今有了自己的書吧,我會去得更多,坐得更久。寬泛一點說,園中所有亭臺、石凳、木椅、草坪……,都應該是“書吧”的延伸與拓展。如果能夠在門票上再“開放一些”——例如為附近高校師生發放更便宜的“讀書年卡”,讓能夠背誦有關湖光巖的李綱、蘇軾、郭沫若、董必武、陳毅詩詞者免費入園——想必“書聲瑯瑯湖光巖”也會成為這座國家4A級著名景點的另一道風景。
最后,筆者更有奇想:如果能夠籌集資金,把湖光閣就按照梁思成的圖紙修建,旁邊輔以大墻,刻上梁先生的信,又是一塊宣傳本地的文化重鎮。
郭沫若有詩留在湖光巖的楞嚴寺:“拂壁尋詩句,三韓有碩儒?!毕嘈胖型庥慰团c讀書愛書的人們會欣賞世界地質公園的朗朗書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