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陶瓷博物館外景。
作為湖南人,沒有去過醴陵陶瓷博物館,的確是一大遺憾。今年深秋的一天,妹夫駕車從株洲出發,也就一個小時的車程,便到了被譽為千年瓷都的醴陵。漫步在醴陵陶瓷博物館內,觸摸的是陶瓷精品,感受的是心靈震憾,增長的是陶瓷知識。
醴陵陶瓷博物館占地650畝,由10余個單體建筑巧妙連接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有的似古樸的陶罐,有的如典雅的花瓶,還有的如盛水的大缸,無一不色彩斑斕、線條流暢、高大挺拔,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宛如一件件巨型陶瓷藝術品散落人間,共同構成了全國陶瓷行業中規模最大的異形建筑群。
國禮花瓶同款。
醴陵陶瓷博物館珍藏著一套堪稱國寶級的釉下五彩瓷碗,那套碗雙面飾有紅梅、紅月季、紅芙蓉、紅菊花,瓷質晶瑩如玉、薄如蟬翼,明亮如鏡,音質如磬,堪稱瓷器中的極品。
走在醴陵街頭,仿佛每一塊磚都在訴說著陶瓷的故事。這座千年瓷都,不僅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更是陶瓷藝術的結晶。在這里,歷史與現代交融,傳統與創新并存。瓷面上躍動的光影,或是山水畫的栩栩如生,或是花鳥蟲魚的靈動飄逸,宛如穿越時空的使者,訴說著歷代匠人的巧思與夢想,讓人感受到陶瓷文化的永恒魅力。
醴陵陶瓷始于東漢,興于宋元,卻在清朝未年迎來真正的高光時刻。1906年,醴陵獨創的釉下彩陶瓷,一舉打破中國陶瓷“單色釉”的傳統格局。其獨特的燒制工藝,素燒、彩燒環環相扣;在泥坯上直接繪畫,再覆蓋透明釉高溫燒制,色彩永不脫落;配合中國書畫技法,山水、花鳥、人物躍然瓷器上,畫面光亮平滑,晶瑩潤澤,濃而不俗、淡而有神,堪稱“瓷上中國精品畫”。1915年,醴陵釉下彩“五彩扁豆雙禽瓶”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斬獲金獎,從此,世界記住了來自中國醴陵的瓷器珍品。“五彩扁豆雙禽瓶”,白瓷胎體通透如羊脂,在燈光下流轉出玉石般的溫潤。
獲國寶證書的瓷雕龍鳳宮燈。
陶瓷博物館內,數千件陶瓷藝術品琳瑯滿目、流光溢彩,讓人眼界大開。工坊區不停播放著制作瓷器過程的影像。工人們選用優質粘土和石英砂等原料,通過72道工序,泥漿在轉盤上旋成漩渦,匠人手指如撫琴弦,施釉筆蘸著彩料有序游走。泥釉和圖案、顏色結合在一起,形成各種形狀的陶瓷器具,在瓷窯中經過1000多度燒制,經光與火錘煉后,活色生香的釉下彩瓷器一件件隆重問世。釉下彩制作過程的點點滴滴皆是匠心獨運,盡顯高貴與優雅的典范,中華文明燦爛的文化印記完美體現在精彩絕倫的瓷器中。筆者見到一盞“瓷雕龍鳳宮燈”,通體乳白的瓷胎上,由900余枚瓷環串聯而成,細如發絲,環環相扣,縷空處透出內壁的百鳥朝鳳圖。“瓷雕龍鳳宮燈”吸引著每一位游客觀賞,好評如潮。此作品獲國寶證書。
醴陵陶瓷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展示陶瓷文化的場所,更是一個讓人感受歷史、體驗藝術、傳承文化的地方。在這里,每一件瓷器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的結晶,每一次觸摸都是與時光的對話,每一次參觀都是穿越千年的紀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