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州一高三學生向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雷州醫院(下稱“雷州醫院”)普外胸外科副主任陸世明寫了一信感謝信,感謝陸世明挽救了他的生命。
9月30日傍晚,陸世明途經碧桂園小區時,發現一名身著校服的學生面部著地倒在地上,已失去意識。
陸世明立刻快步上前,專業判斷可能是心臟驟停!沒有絲毫猶豫,他當即跪地展開標準心肺復蘇。按壓持續約1分鐘時,他敏銳預判到氣道梗阻風險,立刻喊來路人:“麻煩用我手機打給麻醉科易保連主任,說這里有心臟驟停患者,可能需要氣管插管!”
現場施救。通訊員供圖
此時,剛下班在返程路上的雷州醫院麻醉科主任易保連接到電話,立即調轉車頭趕往現場。作為麻醉科專家,氣管插管包和呼吸囊是他常年隨身攜帶的“武器”,這是從醫多年的職業習慣。
抵達現場后,他迅速打開裝備做好插管準備,緊盯學生的呼吸與面色變化,隨時待命支援:“萬一有需要,我得確保氣道支持能跟上。”
生死競速在街頭上演,短短兩分鐘后,搶救迎來突破:學生手指微動、緩緩睜眼恢復意識,頸動脈搏動也重新顯現。陸世明懸著的心稍稍放下,直到急救人員趕到,他仔細交代清病情細節,目送救護車駛往醫院才默默離開。
這名高三學子隨后被收治于雷州醫院心血管內科,經兩天觀察調理后順利出院。
“換做醫院任何一位醫生,任何一名黨員,都會這么做。”面對贊許,陸世明十分低調。從事普外科臨床工作二十余年,他參與過無數次急診搶救。“救死扶傷是本能,無論在手術臺還是街頭,看到人需要幫助,先救人再說。”他說道。
談及隨身攜帶急救裝備的習慣,易保連笑著擺手:“這不算什么‘特殊準備’,我們麻醉科醫生每天都要和氣道、呼吸打交道,走到哪帶到哪是職業本能。”
從陸世明跪地施救,到易保連馳援支援的默契,兩位醫生用行動證明:醫者的擔當不止于醫院的三尺診臺,更在每一個需要的瞬間挺身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