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就在南粵”廣東省2026屆普通高校畢業生系列供需對接活動(粵西地區專場)在廣東海洋大學湖光校區火熱開展。(11月2日《湛江日報》)
1.3萬余名學子、400余家企業參加,近1500個崗位計劃招1.5萬人,超2500人次初步達成就業意向——“就在南粵”粵西專場招聘會交出的亮眼答卷,不僅源于政校企三方的資源整合,更得益于提前征集意向、AI簡歷診斷等創新舉措的精準落地。這場招聘會,展現出了湛江朝氣蓬勃的就業新生態。
精準對接,是本次活動的一大突破。過去企業到高校招聘,多數是“缺什么人才就設什么崗”。但這次不一樣,主辦方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前征集了相關高校畢業生的擇業意向,再向重點行業企業發出“精準邀約”,讓崗位供給與人才需求實現高效匹配。從新能源企業的研發崗到家鄉企業的技術崗,從一線城市的發展平臺到基層的美育崗位,近1500個優質崗位覆蓋新興產業與民生領域,既呼應了“百萬英才匯南粵”的人才戰略,也滿足了畢業生多元化的職業期待。這種“以需定供”的模式,讓企業招到適配人才,讓學子少走求職彎路,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長期存在的就業供需錯位難題。
智能加持,讓求職之路更容易“上高速”。這場招聘會,承辦高校廣東海洋大學,精心設立了智能就業服務區、簡歷診斷區、職業指導區和就業政策咨詢區等四大功能區。AI簡歷優化系統通過結構梳理、關鍵詞提煉、成果量化等維度,為畢業生提供實時優化建議,讓簡歷從“泛泛而談”變為“精準推介”。更可貴的是,AI工具并沒有取代人工服務,而是與資深HR、就業指導教師的“一對一”診斷形成互補,構建起“智能初篩+專家精修”的雙重加持。這種“技術+專業”的組合拳,既提升了求職服務的效率,又保證了指導的有用,讓畢業生在短時間內實現求職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畢業生不再局限于“專業對口”的擇業新趨勢,招聘會不僅搭建平臺讓學生“有更多選擇”,更通過職業指導區、就業政策咨詢區等功能區,為學生“有更好選擇”提供全方位支持。不同需求、志向的學生,都能在這里找到適配的指導、提升就業的信心,這對于學生而言才是最重要的。這種包容性的服務模式,既尊重了新一代畢業生的自主意識與長遠眼光,也為區域人才結構優化注入了新活力。
這場招聘會的創新實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就業服務既要“廣撒網”保障崗位供給,更要“細耕耘”實現精準匹配;既要“搭平臺”打通供需通道,更要“賦新能”提升求職質量。各方繼續攜手努力,湛江的就業新生態一定能越來越朝氣蓬勃,助力百萬英才在南粵大地實現人生價值。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