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不少學校在社交媒體上發出通知,稱排查校園周邊環境安全隱患時,發現有流動攤販向孩子們兜售“三無”食品,提醒家長注意食品安全問題。
放學路上,你是否曾被小吃攤飄來的香氣吸引?熱鬧夜市,你是否在燒烤攤前挪不動腳步?炸串、燒烤、手抓餅、關東煮、小蛋糕……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食品安全不容忽視。
路邊攤帶來了“煙火氣”,但并不意味著食品安全就要“讓步”。路邊攤有四方面的安全問題:首先是原料問題,部分攤主為壓低成本,選用來源不明的凍肉、腐爛蔬果,甚至添加亞硝酸鹽、硼砂等非法添加劑;其次是環境問題,馬路邊的露天操作臺,讓汽車揚塵、蚊蟲與食材直接接觸,涼拌菜在高溫下兩小時便會滋生大量細菌;再次是加工問題,發黑的反復用油、生熟不分的砧板、未消毒的雙手,會讓致癌物與病原體有機可乘;最后是包裝問題,用普通塑料袋裝熱食會釋放有害物質,有些一次性餐盒可能含有熒光劑,長期使用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力。
學生群體,是路邊攤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危人群。路邊攤的低成本運營邏輯,恰好擊中了學生的消費痛點:5元一份的炒粉、2元一根的烤腸、1元一串的關東煮,價格遠比正規餐飲親民;上下學路上的便捷購買,契合學生碎片化的時間需求;一些院校附近排起長龍的網紅攤檔,更是滿足了學生“換個口味”的新鮮感。但低成本背后,可能是安全失守:為壓成本用過期原料,為保口感加非法添加劑,為省設備搞露天加工。部分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尚未成熟,易被誘人香氣與低價吸引,對生熟不分的砧板、發黑的反復用油等風險信號缺乏辨別能力,集體食品安全事故隱患由此埋下。
守住路邊攤的“煙火氣”,就要找好“美味”與“安全”之間的平衡點。2025年7月,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市場監管局開展夏季夜市食品安全專項抽檢,抽檢對象主要為燒烤攤、小吃攤等,重點鎖定肉制品、涼菜、食用油等高風險食品。檢測項目涵蓋微生物污染、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非法添加物及食品添加劑濫用等關鍵指標。執法人員在嚴格檢查的同時,積極宣貫法律法規,現場發放《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消費提示》等宣傳資料,指導商戶規范、誠信經營。同時,呼吁消費者選擇證照齊全、經營規范的夜市攤點就餐,如遇食品安全問題及時撥打12315投訴舉報。該行動有效規范了轄區夜市食品經營秩序,防范了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值得學習。
路邊攤的存在與否,從來不是“美味”與“安全”之間的單選題。當抽檢成為常態監管的“探照燈”,當攤主守住誠信衛生經營的底線,當消費者樹立理性選擇的意識,“美味”與“安全”便能實現共贏。畢竟,真正的“煙火氣”,應是安心的滋味,而非冒險的代價——這道健康底線,容不得絲毫退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