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課堂。
智能學習機屏幕上跳動著建議列表,四年級學生小林興奮地指著“周末騎行金沙灣”的選項,對同桌說:“這個好!我們可以讓AI幫我們規劃騎行路線。”
日前,在湛江市第八小學金城校區,一場別開生面的AI教學展示正在開展。四(10)班的學生們手持智能學習機,圍繞“十月出行規劃”與AI互動,在生動的實踐中學習人工智能的應用邏輯。
這是湛江市中小學“互聯網環境下城鄉教育一體化”人工智能課程“名師課堂”的縮影。目前,我市大力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

專心傾聽。
AI變身“成長小助手” 新型“勞動課”打破傳統
“大家對比一下‘給我點計劃’和‘我是四年級學生,求推薦適合十月周末開展的家庭運動項目’,哪個提問能讓AI給出更有針對性的答案?”市八小副校長陳華曉以提問對比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掌握與AI高效溝通的“黃金法則”。
這堂題為《AI助我規劃精彩十月》的勞動課,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將AI定位為“智能顧問”,讓學生經歷“提問—篩選—決策”的完整思維過程。
在實踐探究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學習計劃制定”“周末生活安排”“家庭運動選擇”三大主題向AI提問。當AI給出多樣化建議后,陳華曉適時引導:“這些推薦都適合你嗎?怎樣選才能讓十月更精彩?”孩子們在熱烈討論中篩選信息,將心儀的規劃關鍵詞寫在自制日歷卡上。
“我以前從來不會自主安排時間,現在學會用AI找合適的運動項目,還能自己制定學習計劃,特別有成就感!”學生小林拿著自己設計的日歷卡興奮地說。他的同學小陳也有類似感受:“AI給了我很多選擇,但最后決定的是我自己。我現在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了,因為這是‘我的’計劃。”

老師指導。
AI教育結合科技與生活 在場景中學習
對于AI進入課堂,家長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支持。
“剛開始聽說學校要用AI教學,我還有些擔心孩子會過度依賴科技。”學生家長劉女士坦言,“但現在看到孩子能主動規劃學習和運動時間,甚至幫我們自己的安排家庭活動,我覺得AI課程很有價值。”
另一位家長陳先生則對AI教育的實用性表示贊賞:“孩子現在的提問能力明顯提高了,他會思考怎么讓AI給出更準確的答案。這種批判性思維和溝通能力,對他未來的發展很重要。”
“我孩子上周用AI制定了一個‘家庭健康餐計劃’,還詳細列出了采購清單,讓我們大吃一驚。這種將科技與生活結合的教育方式,正是當下孩子需要的。”家長王先生補充道。

借助智能工具提問規劃。
建立教研共同體 破解“AI教學銜接難”
“人工智能教育不是買幾臺設備就夠了,關鍵是讓教師會用、善用。”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蔡艷道出了湛江推進AI進校園的核心思路。
為此,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通過“名師課堂”的真實課例示范,激發教師探索AI教學的熱情;另一方面,依托“一體化課堂”平臺,整合粵教翔云等資源,組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推動各縣(市、區)建立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教研共同體。
霞山區一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說:“AI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現在我更注重設計真實的學習場景,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我們希望通過不斷探索,讓人工智能真正融入課堂教學,培養出既懂知識、又會創新的新時代學生。”湛江市第八小學謝海燕校長說。
下一步,湛江將以“名師課堂”為起點,持續整合高校、優質學校等多方資源,做實做深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重點探索適配本地學情的AI教學模式與評價標準——比如在農村學校,結合當地產業特色設計AI實踐課程;在城區學校,側重培養學生的AI創新應用能力。湛江將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教育”在城鄉學校落地生根,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教育紅利。

認真規劃。
多學科融合 巧用AI培養思維創新能力
當前湛江打造“AI滲透之城”,市教育局積極推動教育領域的AI應用。此次“名師課堂”活動以“普及人工智能常識、探索教育場景應用”為核心,聯合高校專家與市級骨干教師,精心打造10節覆蓋小學、初中的精品課程。
這些課程融合語文、數學、綜合實踐等多學科,通過“線上+線下”模式,以專家講座、教學展示等形式,為一線教師提供可參考教學模板。
從9月起至12月,《AI時代,何以為師》《AI助力教學資源獲取與生成》《雷州灣AI物語:從菠蘿腦到電子貓》等專題課程將陸續推出。這些課程注重多學科融合,既有人工智能發展簡史的系統講解,也有AI與學科融合的教學模板。
嶺南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陳教授對此評價道:“湛江的這種做法走在了AI教育的前沿。AI教育不是簡單地教技術,而是要將AI思維融入各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和創新能力。湛江的跨學科AI課程設計,特別是與幫助學生養成‘三個習慣’的結合,體現了AI教育的本質——賦能個體成長。”
廣東海洋大學信息學院李教授從技術應用角度提出了專業見解:“中小學階段的AI教育,關鍵不在于深入算法的研究,而是讓學生理解AI的思維方式和應用場景。湛江的課程設計通過‘規劃十月’這樣貼近生活的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對AI的直觀認識,這種教學方法是可取的。但同時AI教育也需要關注倫理和社會影響。希望湛江課程體系進一步深化這方面內容。”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