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南極村臨水而建的“中國馬爾代夫水上木屋”。
近年來,徐聞縣角尾鄉放坡村錨定“打造全國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勝地、以愛情為主題的旅游目的地”目標,以“百千萬工程”為總牽引,圍繞“一條村”“一個角”“一片海”“一塊綠”的發展思路,將放坡村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農業資源擰成 “一股繩”,走出了一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深度融合之路。如今,放坡村不僅躋身國家3A級旅游景區行列,還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
“一盤棋”科學規劃繪就漁村新藍圖
“以前村里的路又窄又破。現在路寬了、房子靚了,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放坡村村民艷姐坐在自家改造后的“珊瑚客棧”主題民宿小院里,望著門前平整的柏油路,臉上滿是笑意。
放坡村的變化,源于角尾鄉對“一條村”的系統性打造。角尾鄉特邀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徐聞縣角尾鄉(南極村)城市設計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將放坡村納入“大陸南極村”核心區,明確“愛情主題+濱海休閑”的功能分區:打造“愛情文旅體驗帶”“鹽田農業觀光帶”“漁村生活服務區”,讓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起“文旅+農業”的雙重價值。
結合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建設要求,角尾鄉又委托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湛江市徐聞縣角尾鄉典型鎮建設規劃》。角尾鄉黨委書記陳家先說:“截至目前,僅放坡村所在的角尾鄉核心區,已規劃基建類項目17個,預計投入資金9.1億元,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筑牢‘硬件底座’。”
為打通放坡村與外部的“連接動脈”,角尾鄉全面梳理從鄉入口至燈樓角的縣道沿線問題,啟動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拓寬市政道路19.39公里,將原本僅能容納兩輛車并行的水泥路,改造成雙向四車道的柏油路;實施“白改黑”工程 17.37公里,讓鄉村道路兼具實用性與美觀度;升級改造入鎮通道4.5公里,增設 “大陸南極村”主題標識、愛情元素路燈;全線貫通徐聞港至角尾鄉的沿海農村公路35.5公里,同步打造12公里綠美干道。
10月15日,來自廣州的游客李小姐帶著一群好友到放坡村游玩,她說:“從徐聞港開車過來,35公里的沿海公路一路都是景,椰樹、沙灘、鹽田交替出現,還沒到放坡村就已經忍不住拍照了!”
角尾鄉高標準制定《徐聞縣角尾鄉典型鎮(特色鎮)重要節點設計方案》,在放坡村及周邊打造“七個一”美麗鎮圩。放坡村沿線的農房的風貌提升工程同步推進,統一采用“珊瑚白+海洋藍”的主色調,在墻面繪制“合水線”“珊瑚礁”“漁船”等主題壁畫,讓普通農房變成“網紅打卡點”。如今,這條串聯起徐聞港、千畝鹽田、燈樓角、放坡村民宿集群的公路,不僅是交通線,更是一條“農文旅融合景觀線”。
從“靠海吃海”成為“靠景致富”
角尾鄉通過盤活放坡村的閑置民居、空地等資源,創新“民宿+庭院經濟”“藝術+文旅”等業態,從“荒棄舊房”到“金宿級民宿”,激活閑置資源,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靠海吃海”變成 “靠景致富”。
“趕海民宿”是村民林國袖用舊房屋改造建起來的民宿,林國袖是放坡村民宿經營者,也是“民宿經濟”的受益者。2019年原在廣州經營花卉生意的他回到家鄉,拆掉老房子,去年建起12間住房的民宿,并配備了相關設施。記者看到,幾輛供游客趕海游玩使用的電摩停在庭院里。他說:“我的民宿年收入有十幾萬元,每年春節前民宿就被預定一空。”
目前,放坡村已有80多戶村民開辦“家庭民宿”,每戶年均增收約10萬元。
為避免民宿“無序生長”,角尾鄉聯合徐聞縣文旅局,出臺《徐聞縣民宿發展規劃》,同時成立角尾鄉民宿行業協會與南極村民宿行業工會聯合會。制定行業標準,組織民宿經營者培訓。
在民宿經濟的帶動下,放坡村的小微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村民利用自家漁船捕撈的海鮮,開辦“小餐館”,推出“海鮮粥”“清蒸魚”“鹽焗蝦”等特色菜品,主打 “新鮮、實惠”,深受游客喜愛。放坡村黨支部書記林樹松說:“目前,放坡村已有20余家漁家餐館,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次。”村民開設的文創小店售賣手工珊瑚飾品、漁家主題玩偶、南極村紀念冊等產品。游客可跟著鹽農學習“曬鹽、收鹽、提純”的技藝,親手制作老鹽,體驗古老的漁家手藝。一些農戶還開放自家菜園,讓游客采摘蔬菜、水果,感受田園樂趣。
以濱海旅游打造度假“浪漫勝地”
角尾鄉充分挖掘燈樓角的“極南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以“中國愛情角,相愛最南端”為IP,打造成如今游客爭相打卡的“浪漫勝地”。
“以前燈樓角就一個老燈塔,現在不僅有紀念館、會客廳,還有水上木屋,玩一天都玩不完!”經常帶團來南極村的導游張小姐,見證了燈樓角的“擴容升級”。
據了解,放坡村還整合周邊“紅色、藍色、綠色”三類資源,推出三條兩日精品游路線。記者在解放海南島渡瓊作戰紀念展館看到,通過實物、圖片、VR體驗等方式,還原當年解放軍從燈樓角啟渡,解放海南島的歷史場景。
角尾鄉每年5月20日舉辦520“浪漫狂歡”節,七夕節推出“詩意告白”主題活動……來自深圳的游客王小姐特意來到合水線見證自己的感情,她說:“我和男朋友在北緯20°13′14″的合水線旁掛了愛情鎖,特別有意義!”
除了自主策劃活動,角尾鄉還積極 “借船出海”,擴大放坡村的知名度:配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拍攝大型鄉村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向全國觀眾展示漁村的新面貌。
為提升燈樓角的接待能力與體驗感,角尾鄉啟動“空間擴容”:盤活村內荒廢多年的47畝蝦塘,將燈樓角核心區面積擴大至125.5畝。在此基礎上,一系列配套項目相繼落地,修建可容納200輛汽車的服務大本營停車場,建設“中國馬爾代夫水上木屋”,12棟木屋臨水而建,游客可在屋內欣賞“合水線”的潮汐變化和活體珊瑚展示。
如今的燈樓角,已從單一的“燈塔景點”,變成集“紅色教育、愛情打卡、海洋科普、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復合型景區,單日最高接待游客量突破3萬人次。
為進一步挖掘文旅價值,角尾鄉還研發了一系列“南極村”特色產品:以老鹽為原料的老鹽檸檬水、老鹽牙膏;以“合水線”“燈塔”為設計元素的紀念幣、明信片;甚至還有印有“大陸南極村”標志的冰淇淋、礦泉水。這些產品不僅成為游客的“伴手禮”,更成為放坡村的“移動名片”。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