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的海,從不是沉默的背景。在蔚藍海域里,綿長的海岸線蜿蜒伸展,不僅孕育了“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的盛名,更沉淀著一套與海共生的文化密碼。如今,當傳統網箱與智能平臺在海面共舞,海洋牧場正成為解碼這份文化的最佳窗口——它既延續著湛江人“牧海”的古老智慧,更書寫著“興海”的時代新篇,讓深藏于海浪中的文化基因,在現代海洋經濟的浪潮里煥發新生,筑牢湛江“藍色糧倉”的根基。
“順海而為”
傳統牧海術里的文化根脈
在遂溪草潭鎮的海面上,一排排木質網箱隨波輕晃,這里的金鯧魚養殖,藏著湛江人數代相傳的“順海之道”,更維系著這片海域最初的“藍色糧倉”記憶。不同于工業化養殖的標準化流程,老漁民們的養殖經驗,是用幾十年海上時光“讀”出來的:看海水顏色辨水質肥瘦,憑海風濕度調投喂量,甚至能從海浪的節奏里,預判魚群是否安穩,以最貼合自然的方式守護著“糧倉”的豐饒。
“金鯧魚養殖最適宜的溫度是28到30度,草潭的網箱養殖能維持在26度,冬天的網箱是不移動的。”在從2018年開始金鯧魚網箱養殖的鄒叔,手上的老繭是他與海打交道的勛章,也是守護“藍色糧倉”的印記。這些不成文的“規矩”,本質是對自然的敬畏——湛江人順著自然的脈絡謀生計,讓“藍色糧倉”在與海的和諧相處中持續產出。
最動人的場景,總在捕撈季上演。當朝陽剛染紅海平線,七八個漁民便圍在網箱旁,攥著漁網的繩索齊聲喊號:“一拉穩,二拉緊,三拉魚兒跳龍門!”號子聲與海浪聲交織,漁網在合力中緩緩收緊,銀亮的金鯧魚躍出水面時,濺起的水花里滿是歡笑聲。這聲號子、這份協作,是湛江“藍色糧倉”文化的“活化石”——過去漁民出海捕魚,靠的就是這樣的合力抵御風浪、充盈“糧倉”;如今耕海牧魚,這份“共擔共享”的精神,依然是維系養殖基地運轉、保障“藍色糧倉”豐收的紐帶。
這份“順海而居、協作共生”的智慧,正是湛江傳統“藍色糧倉”文化的核心。它不寫在書本里,而藏在漁民的手勢里、號子里,藏在每一次根據潮汐調整的網箱位置里,成為一代代湛江人“靠海吃海”、守護“藍色糧倉”的底氣。
“馭海而進”
智能裝備里的文化新解
當“湛農1號”的鋼鐵柱腿深扎深海,湛江“牧海”故事迎來科技新篇,“藍色糧倉”開啟現代化升級。作為國內首臺自動調節升降的智能養殖平臺,其項目負責人鄢朝直言,這是為大海裝上“智慧大腦”,讓傳統“敬海”理念煥發新彩,更推動“藍色糧倉”產能躍階。
操控室內,水質、溶氧、魚群活動等實時數據,取代了漁民“望海判斷”的經驗,讓養殖管理精準高效。90米長、58米寬的平臺上,3組“日”字形模塊構成6個網箱,47米高柱腿可在臺風前驅動平臺主動下沉——這并非與海洋對抗,而是以科技讀懂海洋后的精準避害。“過去臺風天要冒險加固網箱,如今平臺能提前48小時預警、自動調深,既保魚獲更護漁民,守住了‘藍色糧倉’的安全底線。”鄢朝的話道出核心:對海洋的尊重從未改變,只是守護方式從“憑經驗”升級為“靠數據”。
這樣的智慧轉型,在湛江海面多點開花。雷州市覃斗鎮的海威2號平臺,憑借遠程監控與自動化養殖設備,讓養殖工人告別頂烈日、冒風浪出海喂魚的辛苦,實現科學精準投喂;2024年投產的“恒燚1號”,更將“綠色養海”理念融入設計,太陽能供電、海水凈化系統讓養殖尾水達標排放,推動“藍色糧倉”可持續發展。
這些智能裝備絕非否定傳統,而是“藍色糧倉”文化的現代轉型:從“靠海吃海”到“科技興海”,對海洋的敬畏與依賴始終未變,變化的是“馭海”能力的躍升。如今,單平臺6.2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可年產近千噸優質海魚,“湛農1號”更刷新湛江養殖“最遠、最深、最大”紀錄。湛江正以實踐證明,傳統“敬海”之心與現代“強海”之力可同頻共振,讓“藍色糧倉”在新時代迸發更強生機。
“融海而興”
產業交融里的文化活態
每年8月中旬的開漁周,湛江總能把海洋文化的熱鬧與活力拉滿,也讓“藍色糧倉”的價值在產業交融中充分彰顯。汽笛聲劃破長空,數百艘漁船揚起風帆駛向深海,這不僅是漁業生產的重啟,更是湛江“‘藍色糧倉’+產業”的生動實踐——從牧場到餐桌,從養殖到文旅,“藍色糧倉”承載的海洋文化正成為串聯產業的“金線”。
開漁后的漁港,是一幅鮮活的“海洋經濟圖”:剛靠岸的金鯧魚、黑鮸魚還帶著海腥味,就被海鮮市場的批發商圍住,這是“藍色糧倉”直供市場的高效銜接;冰廠的工人連夜制冰,為海產保鮮,守護“藍色糧倉”的新鮮品質;物流車穿梭不息,把湛江的“海味”運往全國,讓“藍色糧倉”的饋贈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而在漁港周邊的餐館里,“一魚多吃”吸引著游客:清蒸金鯧魚保留原味,魚丸湯鮮掉眉毛,就連魚鱗都能炸成香脆的小零食——這些吃法,本就是湛江人“物盡其用”的“藍色糧倉”智慧,如今成了吸引游客的“文化招牌”。
更讓人駐足的,是開漁節里的民俗儀式。漁民們捧著剛捕撈的海產,向大海行“祭海禮”,祈求風調雨順、“糧倉”充盈;漁歌隊唱起《咸水歌》,歌詞里滿是“漁滿艙、人安康”的期盼,唱出對“藍色糧倉”的珍視;孩子們跟著漁民學織漁網,手指穿梭間,便接過了“與海為友、守護糧倉”的文化接力棒。
這樣的場景,正是湛江“以海為媒、融產興文”的縮影,也是“藍色糧倉”文化活態傳承的生動寫照。當海洋牧場的養殖產業,與文旅、餐飲、物流深度綁定,當傳統的祭海儀式、漁歌文化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湛江的“藍色糧倉”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能帶動經濟、滋養生活的“活態文化”。它讓漁民的腰包更鼓,讓游客讀懂湛江的“海魂”,更讓這份與海共生、守護“糧倉”的文化,在產業交融中代代相傳。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