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影30年后,演員舒淇終于交上了自己的首份導演答卷。這部根據她自身童年經歷改編的電影《女孩》雖然免不了還有新導演的青澀和不成熟,但讓人看到了女演員轉型導演的認真和用心。如果說賈玲的《你好,李煥英》是用童年記憶歌頌母愛,那么舒淇的《女孩》則是通過兒時的苦澀故事展現原生家庭問題、女性困境和成長的力量。
有成熟的制作班底保駕護航,《女孩》在制作層面相當成熟。影片很好地還原了20世紀80年代基隆的懷舊氛圍,上乘的視聽語言展現出舒淇多年影視圈經歷熏陶出的良好審美。除了邱澤,片中主演多為新人,但他們都貢獻了非常成熟且觸動人心的表演,尤其母親和兩位女兒的飾演者從長相上看就像一家人,表演更是細膩感人。
《女孩》無意對原生家庭傷害、家庭暴力等問題做社會學層面的深度挖掘,而是通過感性而浪漫的藝術手法專注表達處境與感受。片中的女主角林小麗每天生活在各種恐懼、困惑和迷茫里,她有一個喝醉就打人的酒鬼爸爸、經常責罵孩子的粗暴媽媽和被媽媽偏心對待的妹妹,在家庭里感受不到溫暖。這樣的成長環境讓林小麗養成了極度內向、逆來順受的性格,哪怕面對來自善良校醫的幫助、男同學的示好,她也表現得極為生硬和封閉,龜縮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轉學生李莉莉的到來,林小麗的壓抑才開始通過青春期叛逆的方式得到一絲釋放,然而這又引發了新的家庭矛盾。
影片通過大量生活化的細節來描畫林小麗的成長環境,尤其是她和媽媽的關系,比如妹妹可以主動撒嬌要吃煎蛋、要求媽媽扎辮子,但林小麗卻要幫媽媽承擔大量家務,還經常面臨舉盆子等責罰。不少人質疑片中的女性面對家庭暴力等壓迫毫無反抗,這種觀點太過“何不食肉糜”,缺乏對時代背景的認知和對人物的理解。舒淇只想靜靜講述她所經歷或感受到的一些現象和故事,評說是非對錯并非她的職責。而且,細品之下,舒淇也在片中暗暗表明了立場與態度。同一場景中數次閃回母親年輕時的經歷,形成了影片的雙線敘事:戲里是女兒對母親的理解,戲外是觀眾對這對母女的理解。
片中的母親是家庭暴力的最直接受害者,她也將暴力轉移給了女兒,影片沒有回避這一點。母親之所以成為這樣的母親,是因為她年少時曾經遭受同樣的苦痛,年紀輕輕就有了破碎的家庭,就要承擔沉重而艱辛的母職,但她對此毫無經驗與準備,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每時每刻處在痛苦的掙扎中。片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林小麗上學忘了帶午飯,母親忙于做苦工,卻還是抽空來學校送飯盒,這是個明明很溫暖的舉動,但伴隨它的還有猝不及防的一巴掌。母親給女兒的這個耳光,在嚇到觀眾之余,也讓人深深震撼于這種復雜扭曲的親子關系。母愛與暴力并存的矛盾、因為缺乏溝通交流造成的巨大隔膜,是無數觀眾都能共情的家庭隱痛。

對于片中人物,舒淇懷有最大的理解和寬容。這個母親不討厭,反而讓人充滿了同情。片中的母女和解并不是在最后一刻才發生,而是早有端倪。二人爭吵中那句“你為什么不離婚”,既是女兒對媽媽處境的洞察和關心,也讓媽媽為女兒爭取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寬松的成長環境。甚至對片中的男性,舒淇也抱有悲憫的態度,比如片中父親也曾試圖戒酒,雖然最終失敗, 但那句“做好人這么困難”的感慨,也讓人心生唏噓。
如果說創作是一種最大程度的自我暴露,這次舒淇暴露得很徹底。她把前半生的傷疤清清楚楚撕下來給觀眾看,同時展現了最大程度的真誠和善意,也讓人看到了她充滿力量的溫柔。就像影片結尾那樣,女孩會長大,一切都會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