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鐘手機‘叮咚’一響,我一看收款記錄,還有人在地里‘偷’甘蔗!”最近,王勇龍在浙江紹興新昌種的一畝半甘蔗地成了夜間“網紅打卡點”。甘蔗地邊擺放的一塊“自助‘偷’甘蔗,19點到5點,18元/根,甘蔗隨便吃”的牌子,讓這片甘蔗成了不少“城里人”深夜解壓的快樂基地。每晚都有人趕來,一把鋤頭,一把削皮刀,在夜色里體驗“小時候想做卻不敢做”的事。今年10月初甘蔗成熟時,他發(fā)布了短視頻喊大家嘗鮮,沒想到評論區(qū)畫風跑偏:“老板,我能不能晚上來你家地里偷偷挖甘蔗啊?”“脆甜甘蔗”的口號喊得再響,不如讓客人們親自來嘗一嘗,王勇龍欣然同意。不過,他等了幾個晚上,發(fā)現田里靜悄悄的:“大家嘴上呼朋喚友地來,但真要行動了還是覺得不好意思。”王勇龍和老媽一合計,干脆立了塊明碼標價的牌子,把夜間的甘蔗地變成“自助偷甘蔗體驗區(qū)” ——沒人值守,吃夠了再掃碼付款,覺得不好吃也可以不買。這下把大家的童心給勾出來了!不少網友驅車兩個小時趕過來,白天上班,晚上體驗“偷”甘蔗,兩種畫風截然相反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倍感新鮮。
“好玩、愛玩,明年還玩”
“我們前兩天去的,體驗感拉滿,太好玩了!”網友百分號(化名)刷到王勇龍“自助偷甘蔗”的視頻后,立刻把心動化為行動,和家人連夜前往新昌。對于在城市里長大的百分號來說,地里的甘蔗充滿新奇:“以前只見過在水果店里擺放得整整齊齊的甘蔗,來了這里才知道甘蔗居然是橫著種的!”王勇龍在甘蔗地旁邊準備了削皮刀和砍刀等全套工具。百分號和家人下地,就著手電筒的光體驗了一把晚上在地里“偷”甘蔗的樂趣。而對于童年在家鄉(xiāng)見過甘蔗地的網友黃先生來說,“偷”甘蔗又是另一種樂趣:“小時候看到甘蔗地想吃又不能偷,只好蹲在路邊流口水。”現在有這樣光明正大“偷甘蔗”的機會,黃先生立刻從諸暨前往新昌,圓了兒時夢:“當了一回不緊張的賊,自己‘偷’的甘蔗特別甜!”“偷”甘蔗的時光雖然快樂但是短暫,王勇龍說,再過半個月,限定自助體驗卡就要結束了。據他介紹,甘蔗地里共有四千余根甘蔗,“自助偷甘蔗”開放了不到一個月,只剩下1000多根,營收超3萬元。“我們的甘蔗很脆很甜!”王勇龍告訴記者,盡管18元一根的甘蔗比市場價稍高,卻因為過硬的品質收獲了不少“回頭客”。白天來的客人大多是批量采購,一買就是好幾捆(10根一捆),晚上則是散客居多,周末來“偷甘蔗”的客人有20多個,夜間收入6000多元。“可偷甘蔗地”網上走紅后,也有人問王勇龍怕不怕虧本,但他心態(tài)放得很平。這是今年39歲的王勇龍第三年種甘蔗。6年前,他從外貿行業(yè)跨界轉向自己喜歡的農業(yè),培育了將近50畝的歐月玫瑰花田。這些年,根據市場上的風向制作了不少副產品,比如玫瑰花露。釀完玫瑰花露剩下的花瓣被制成了酵素,用于給甘蔗施肥。“玫瑰酵素種出來的甘蔗特別甜,三年前我們開始少量賣,發(fā)現很多客人喜歡吃。”驚喜之下,王勇龍決定擴大甘蔗業(yè)務。往年就提供免費甘蔗嘗鮮的福利,今年推出的“自助偷甘蔗”最初只是嘗鮮的另一種模式,“本來只是順著網友的玩笑創(chuàng)新一下,沒想到成了爆款!”接下來,王勇龍打算把這個模式延伸到其他作物上,還打算擴大甘蔗地的規(guī)模,“很多網友都說甘蔗不夠‘偷’,我明年會把甘蔗地擴大到兩三畝,還想試試開放自助摘藍莓和玫瑰的業(yè)務,讓大家體驗不同季節(jié)的采摘樂趣。”名義上是“偷”,但“盜亦有道”,該付的錢并不會少,種地者和游客之間達成了默契,他們彼此信任,并不需要嚴密盯防,大家都會遵守契約精神。
這種“偷甘蔗”游戲為什么讓人著迷?正像一些人說的,找到了童真和野趣。也許很多人都很向往一種體驗,即松弛的農家生活,可以讓人們暫時擺脫城市秩序的緊繃感,回到一種相對寬松的狀態(tài)里。
而從更廣泛的層面看,這對于地方文旅何嘗不是一種啟發(fā)?正像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的,“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一些農戶開放了自家田地,把達不到商品標準的小土豆留給游客來挖寶。沒想到,人們紛紛自費來挖土豆。這既滿足了游客的需求,也解決了農戶的麻煩。
這類體驗式的互動,恰恰抓住了當下文旅的靈魂——人們不再滿足于“看風景”,而是希望“進風景”,在真實的農村體驗中獲得情緒價值,讓旅游回歸生活,也讓鄉(xiāng)村重新煥發(fā)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相互滋養(yǎng)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