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姓村電動車充電樁“見縫插針”破解安全難題,到豐厚村紅色教育基地串聯起研學產業鏈;從赤坎老街“修舊如舊”成為網紅打卡地,到都市產業園“拿地即開工”引來優質項目……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三年來,赤坎區以“首善之區”的擔當,在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書寫了產業提質、城鄉融合、文旅賦能、治理創新的生動答卷。
如今,赤坎總部經濟載體拔地而起,先進制造業加速升級,16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全部超15萬元;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鄉村道路四通八達,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43.22平方米;赤坎老街獲評國家3A級景區,調順非遺煥發新生,年接待游客突破355萬人次;“兩社三中心”試點落地見效,社區社會企業破解治理難題,群眾安全感連續7年全市第一。2024年,赤坎人均GDP 88453元居全市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全市“五連冠”,用實打實的成效讓“城鄉美美與共”從愿景變為現實。
百姓村四小園。
產業筑基:從“單點突破”到“集群崛起”
“我們村下轄6個自然村,其中5個已培育起自主集體產業,擁有穩定集體收入。依托物流城、倉庫等產業載體,通過規范‘三資’管理,村里的集體收入三年內實現近兩倍增長。”在南橋街道草蘇村,該村黨總支部書記朱梓龍指著物流城笑著說。草蘇片區的變化,是赤坎區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縮影。
三年來,赤坎區錨定“1+2+4”現代化都市產業體系,推動優勢產業從“單點突破”向“集群崛起”跨越。總部經濟領域,新泉金融廣場、民大中心等載體累計招商超16萬平方米,國家電投粵西產業基地、中石油等優質總部企業相繼落戶;先進制造業賽道,百佳電纜等4家企業獲評省級“專精特新”,中粵能源躋身工信部5G工廠名錄,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4年超110億元;科創產業方面,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8家,2023年以來企業研發投入達4.74億元,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717家,創新動能持續涌動。
據介紹,休閑旅游及健身器械暨戶外用品項目從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到取得施工許可證正式動工,只用了5個工作日的時間。而嶺南生物醫藥科技園建設項目實現當天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當天施工,刷新全市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時間紀錄。這種高效的“赤坎速度”,讓企業得以快速落地投產。背后,是赤坎區推行的“帶設計方案出讓”“全程代辦”等一系列精準服務,為項目建設按下了“加速鍵”。
調順村非遺墻繪。
在富民興村產業上,赤坎區探索出“特色化”路徑。全區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3家,“粵字號”“湛品”品牌覆蓋16家企業及20個產品;調順村非遺文化館加速建設,通過展示“調順網龍”“干魚制作”兩項省級非遺,預計年增收12.5萬元;百姓村依托城郊優勢,發展汽車商貿、餐飲娛樂等產業,1000多家商戶帶動就業,村集體年收入穩定在3000多萬元。
調順村一景。
城鄉融合:從“二元分割”到“美美與共”
乘車行駛在金田村整潔的村道上,兩旁綠樹成蔭,巷陌清凈,村民熱情相迎……一幅生機盎然、和諧美好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近年來,金田村以“黨建紅、豐收黃、創新藍、生態綠、文化青”五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全力打造“五彩金田”,走出了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鄉村振興之路。
“你看這路多平整,晚上路燈亮堂堂,出入也方便多了!”東園東村居民關先生指著家門口剛改造完的道路,語氣里滿是自豪。如今通過整治,硬底化巷道,街道面貌煥然一新。
赤坎區以“繡花功夫”推進城鄉融合,讓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湛江大道、調順跨海大橋通車實現“半小時通勤”,5條市政道路、17條背街小巷完成改造,38條自然村實現通村公路、村內道路硬底化“兩個100%”;污水處理能力顯著提升,赤坎水質凈化廠日處理20萬噸,13座農村污水處理站實現收集率100%;新增3個口袋公園,城市綠地面積超1330萬平方米,公園綠化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1.66%。
公共服務的均衡化,更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紅利。醫療方面,創新“1+4+8”緊密型醫療聯合體模式,區中醫醫院遷建項目年底竣工將新增床位220個,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標準化全覆蓋,“先住院后結算”服務惠及萬千群眾。
文章公園湖景。 通訊員吳東俊、鄧詩琪 攝
同時,近三年新增學位10110個,引進教育人才660余名,集團化辦學覆蓋10所公辦小學,“學在赤坎”品牌越擦越亮;養老服務實現了“全域覆蓋”,全區長者飯堂累計服務老人19.6萬人次,調順村、文章村分別入選全國、全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成為現實。
“以前看病要跑大醫院,現在社區衛生院就能看,藥品齊全還能報銷,太方便了!”住在南橋街道的李大伯,對家門口的醫療服務贊不絕口。
赤坎老街水井頭熱鬧非凡,游客爭相打卡湛江特色美食。
文旅賦能:從“資源沉睡”到“流量出圈”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赤坎區博物館人頭攢動,來自湛江市第二十一小學的“小小文博講解員”黃同學,正站在古商埠沙盤前,向游客講述康熙年間赤坎“商船云集”的歷史。“大家看,這十個古碼頭,當年可是粵西重要的商貿樞紐!”稚嫩的童聲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不少家長還讓孩子跟著學習歷史知識。
赤坎區深挖文化旅游資源,讓“沉睡”的歷史變成“流動”的風景。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實施“微更新”,49個建筑單體“修舊如舊”,打造粵西最大文博展館集群,赤坎老街被評為中國最美網紅打卡地,接待游客增長速度接近廣州、成都等成熟旅游城市水平;金沙灣入選國家美麗海灣,拓展水上運動、沙灘露營等業態,同時金沙灣商圈成為省級示范特色商圈;調順島更是“破繭成蝶”,非遺文化館、休閑農業研學基地相繼落地,“調順網龍”展演、海鮮美食節等活動線上線下觀看超10萬人次,昔日漁村變身“文化旅游美食島”。
文旅融合不僅帶來了“流量”,更帶來了“增量”。2024年,赤坎區接待游客355.2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5.57億元,較2022年分別增長156.2%、77.3%;古商埠商圈新增商鋪1000余個,帶動就業3000余人;“湛江·《隱秘的角落》·探秘半島生存游戲”入選全省“跟著影視去旅游”主題線路,“穿漢服戴簪花游老街”成為熱門體驗項目。
“我們不僅要讓游客來,還要讓游客留下來、還想來。”赤坎區文化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進湛江水上旅游中心建設,持續豐富“吃住行游娛購”全鏈條業態。
金田村黨群服務中心,村干部耐心為群眾服務。
治理創新:從“單向管理”到“共建共享”
“以前村里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充電還不安全,現在有了充電站,掃碼就能充,放心多了!”百姓村租客崔先生說。針對城中村電動車管理難題,百姓村創新“三方壓實、三措保障”模式,建成6個充電站、3000余個充電樁,投入300多萬元升級“雪亮工程”,57人的治安聯防隊24小時巡邏,實現電動車“進樓入戶”隱患基本消除。
赤坎區以治理創新破解發展難題,推動基層治理從“單向管理”向“共建共享”轉變。在農村,全域建立“一約四制”長效管護機制,將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推行“門前三包”“積分激勵”,金田村引入第三方保潔公司,劃分4個網格片區,村民參與清潔活動可兌換生活用品,全村衛生死角減少百余處;在社區,“兩社三中心”省級試點落地見效,南橋街道率先成立5家社區社會企業,通過劃定臨時攤位、開展物業服務,年收益近100萬元,涉流動攤販投訴下降90%,“南橋煙火”夜市帶動500余人就業。
同時,加強村民小組長隊伍建設,村“兩委”干部與村民小組長交叉任職率、村民小組長黨員比例均居全市第一;開展“干部進訪辦、群眾呼必應”活動,黨員干部累計走訪3萬多人次,解決“停車難”等問題1600余件;深化與廣州越秀區幫扶協作,利用1.2億元幫扶資金實施項目41個,招商引資29個項目總投資超41億元;推動8家央企參與“公益+微利”項目,完成761棟農房改造,5條區級風貌示范帶加速建設。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著辦,才能辦得好、辦得實。”北橋街道豐厚村黨支部書記李家堅說,該村通過“四議兩公開”制度,推進紅色南路教育基地升級,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參觀團隊,成功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鄉村發展優勢。
行走在赤坎的城鄉大地,從繁華商圈到美麗鄉村,從產業園區到文化街區,處處可見“百千萬工程”帶來的喜人變化。下一步,赤坎區將持續聚焦產業升級、城市建設、風貌提升、改革攻堅,以“闖”的勁頭、“實”的作風,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為湛江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貢獻赤坎力量,讓城鄉融合的幸福圖景更加絢麗多彩。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