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邊聽證”,在麻章區平鎮通明村紅樹林保護區旁展開。這場聽證會,不僅厘清了治理責任,更彰顯了司法護航生態文明的鮮活智慧。
“海邊聽證”的第一重智慧,是將聽證現場搬到紅樹林濕地,讓“病灶”在實景中無所遁形。相較于案卷里抽象的文字描述,海堤旁300株紅樹枯萎的斑駁根系、灘涂上堆積的生活垃圾,是最直觀的“病情診斷書”。聽證會沒有局限于室內討論,而是帶著聽證員、行政代表、生態專家到現場“望聞問切”:專家對照枯萎紅樹的根系狀態解讀《死亡鑒定報告》,眾人親眼見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亂投放,外源沙土落入灘涂覆蓋紅樹植株呼吸根”的致害過程。這種“實景聽證+專家會診”的模式,不僅讓“紅樹為何枯萎”的成因認定有了鐵證,更讓后續整改方案精準對接“病灶”,從根源上破解了生態案件“成因難定、追責難落”的老問題。
“海邊聽證”的第二重智慧,是將聽證現場從司法場所搬到村民“家門口”,激活生態治理的群眾力量。群眾是生態變化的最直接感知者,其對周邊紅樹林濕地的了解遠超一紙材料,將聽證設在村民“家門口”,不是為了讓村民看個“新鮮”,而是要打破司法與群眾間的距離:一方面,這是一堂生動的“普法公開課”——村民通過現場對照,清晰理解污染行為與紅樹死亡的關聯,法治意識由此扎根;另一方面,這更是一場“群策群力會”,村民從“旁聽者”轉變為“參與者”,他們的觀察與建議能讓治理措施更貼合實際。生態保護從不是司法或行政部門的“獨角戲”,群眾的主動參與,才是守護紅樹林長久生機的核心動力。
“海邊聽證”的第三重智慧,是將聽證現場搬往參與者“心上”,以對話凝聚協同治理的合力。生態治理的難點不在于“責任界定”,而在于“責任落實”,相互間的推諉、認知上的分歧,往往導致治理效果大打折扣。這場“海邊聽證”不是一場“辯解會”,而是搭建起“人大代表督責、法學專家釋法、行政部門認責、群眾來提建議”的多方對話平臺,分歧在交流中消解,共識在理解中形成,最終將“各自為戰”轉化為“協同共治”。這種“搬往心上”參與的溝通,破解了“九龍治水”的困局。從報道的聽證效果來看,只有當所有參與者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力,生態保護才能真正從文件落到實地。
從紅樹林濕地的“實景診斷”,到群眾家門口的“參與激活”,再到參與者心上的“共識凝聚”,這場海邊聽證的智慧,早已超越一個案件的解決。當法治的陽光灑遍紅樹林的枝葉間,這樣的“海邊聽證”智慧,正是筑牢生態保護屏障的“檢察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