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千里追星,動動手指、短短十幾秒,便能生成與偶像的親密合影——近來,“AI明星合影”火爆出圈,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從大模型到各類修圖軟件,紛紛推出合照功能,甚至公開教程,令這類合成內容儼然成為新型“社交貨幣”。
然而“美夢”背后爭議四起。業內專家指出,“AI明星合影”潛藏侵權風險,平臺應主動壓實責任,增加防護機制以提升內容管控能力,并對AI生成內容作顯著標識。
和偶像合影風靡社交平臺
“感謝AI替我圓夢!和偶像合影竟如此簡單!”近日,小紅書用戶“笑笑”曬出與明星木村拓哉的AI貼臉合照,并附上生成“口令秘籍”,迅速收獲100次點贊。評論區中,網友紛紛留言“太逼真”“我也要去和流川楓合影”,展現出對這一新玩法的追捧。
“AI明星合影”“和偶像零距離”等話題也頻頻登上熱搜。網友不僅分享與明星的傳統并肩照,更涌現出多角度自拍照、牽手照、擁抱照等多種形式。不少動漫愛好者還將二次元角色帶入現實,生成與《火影忍者》中“我愛羅”等角色的情侶合照。
這些AI合影從何而來?記者調查發現,豆包、元寶、Gemini等大模型應用是主要來源,美圖秀秀、醒圖等修圖軟件也推出相關功能。此外,即夢、妙鴨相機等AI創作平臺同樣提供類似服務。
為推廣產品,部分平臺還主動下場教學,將AI合影簡化為“傻瓜操作”。9月25日,騰訊元寶在小紅書發布“超火AI合照”教程,詳細展示操作步驟與口令描述,并配文:“最近刷爆朋友圈的超酷合照,居然不是實拍?趕緊去試試!真的完全看不出來是AI的!”
大量AI合照缺乏生成標識
AI合照并非新鮮事物。早在2022年,部分AI繪圖工具便具備相關功能,但受技術限制,常出現失真現象,且操作復雜、門檻較高。隨著技術迭代,如今,“動動嘴就能生圖”成為現實。比如,今年3月,OpenAI將圖像生成深度集成于GPT-4o系統,用戶可通過自然對話優化圖像。
然而記者發現,當前社交平臺上流傳的AI合影,其中所使用的明星圖像大多源自網絡公開照片,用戶將自身照片與之合成,并未取得任何授權。為方便他人使用,部分網友更主動分享明星或IP素材照片,進一步加劇了未經授權傳播的風險。同時,為追求逼真效果,社交平臺上大部分AI合照未標注生成來源。
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明確規定,利用AI技術生成的圖片、視頻等內容必須添加顯著標識。同時,網絡平臺也應加強深度合成內容審查,對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進行顯式標識,避免公眾混淆。然而,記者隨機瀏覽多個社交平臺發現,大量AI明星合影仍未觸發平臺的標識提醒機制,未能“亮明身份”。
平臺應增AI侵權防護機制
幾可亂真卻未經授權的“AI明星合照”也引發了爭議。近日,歌手方大同創立的音樂廠牌“賦音樂”發表聲明,明確禁止以任何方式生成AI方大同相關內容;鄧紫棋官方后援會也公開呼吁,抵制發布涉及藝人的AI生成內容,共同防范技術濫用。
“此類AI合影涉嫌侵犯明星肖像權,若使用不當還可能涉及名譽權侵害。”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肖颯表示,用戶在社交平臺公開發布合成圖片,構成直接侵權,需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乃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而平臺若主動推出相關功能并鼓勵傳播,則需與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國際上,AI對明星的侵權問題也引發關注。近期爆火的Sora 2模型曾被美國電影協會呼吁加強管控。10月21日,OpenAI與美國演員工會等機構發布聯合聲明,表示將合作完善Sora 2及其應用的肖像與聲音保護機制,嚴格限制未經授權的復制行為,防范深度偽造風險。
針對社交平臺上大量未標識的AI合照,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則建議,監管部門應敦促AI生成工具提供方將合規要求嵌入產品技術底層,在技術設計中全面落實顯式與隱式標識功能,確保其成為內容生成的默認環節,對未達標工具開展檢測與評估,采取相應執法措施,從生產端逐步壓縮未合規標識內容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