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湛江市公安局啟動全市公安機關“警察媽媽”結對關愛留守女童活動,600余名女警與留守女童結對,為留守女童撐起一片成長的藍天。(10月14日《湛江日報》)
小時候看《西游記》,總記得孫悟空為保護唐僧,用金箍棒在地上畫了一個圈——那圈是抵御妖魔鬼怪的屏障,是危難時的“安全結界”。如今,湛江600余名女警與留守女童結對,也在這片紅土地上畫了一個圈——以“警察媽媽”為圓心,用“警察”的擔當與“媽媽”的柔情錨定守護核心;以“N”為延伸的半徑,串聯起民政、醫院、社工、學校等多元力量;通過“警察媽媽+N”的社會治理創新,為湛江留守女童畫出了包裹著溫暖與愛意的“幸福圈”。
“警察媽媽”這個圓心,外柔內剛,是“幸福圈”成形的關鍵所在。2024年5月,湛江市公安局啟動全市公安機關“警察媽媽”結對關愛留守女童活動。從“警察”到“警察媽媽”,多了的不止是兩個字,更是一份情感聯系、一份責任在肩。傳統的留守女童保護模式,常陷入“兩重兩輕”的困境:要么側重行政化的物質幫扶,盡管能解決入學、醫療等顯性問題,卻難以彌補“被遺棄感”“孤獨感”等隱性創傷;要么依賴民間公益的情感慰藉,卻缺乏執法權、協調力等支撐,難以有效應對性侵害、校園欺凌等風險。而“警察媽媽”的角色創新,精準擊中留守女童“情感缺失”與“安全無依”的雙重困境。
“警察媽媽”的愛,藏在為女童奔走的每一個細節里。林警官為小琳補辦戶口,不是簡單對接部門,而是多次往返相關部門、衛生院反復溝通,只因知道戶口是孩子“安心讀書”的關鍵;郭警官幫扶先天腭裂的小婷,不是止于登記需求,而是主動研究救助政策、聯系手術醫院、辦理殘疾證,只因心疼孩子“7歲還不能說話入學”的困境。這種“不放過任何一個難題”的奔走,正是“媽媽”角色最核心的特質:把女童的事當成“自家事”,把女童的難當成“自己的難”。正是這種“媽媽式”無條件付出的守護,讓“警察媽媽”成為圓心:既能像媽媽一樣感知女童的隱性需求,又能像警察一樣調動資源破解難題,讓守護圈有了“走心”的內核、“走實”的底氣。
而“+N”機制,讓“幸福圈”有了更廣闊的半徑。若僅靠“警察媽媽”的個體努力,再多的熱情也難抵資源有限、專業不足的困境。而“+N”的價值,正在于為“媽媽式”守護搭建起支撐網絡——當“警察媽媽”為女童奔走時,民政部門提供救助政策托底,醫院開通醫療綠色通道,“雙百社工”注入專業心理輔導,學校老師跟進學業支持,志愿者補充日常陪伴。這種協同不是力量的簡單疊加,而是讓幫扶從“單點突破”變成“全鏈條覆蓋”。這便是以“N”為半徑的價值:它讓“警察媽媽”的守護不再受限于個人能力,而是能調動整個社會的“守護資源”,讓圈住的范圍更廣、守護的層次更深。
更難得的是,以“警察媽媽”為圓心、“N”為半徑的這個“幸福圈”,不只是“被動防御”,更能孕育“主動成長”的力量。孫悟空的圈是“保護”,卻也帶著“限制”;而“警察媽媽+N”的圈是“滋養”,能讓留守女童在守護中長出力量。當小琳拿到戶口簿喜極而泣,當小婷術后有望開口說話,當留守女童說“長大后也要當警察”,這份被守護的溫暖,正轉化為她們對世界的信任、對未來的向往、對自己的希望。更重要的是,這個圈還在傳遞“畫圈”的能力:“警察媽媽”帶動“N”的力量,“N”的力量又影響更多人關注留守女童,甚至讓受助孩子未來也想成為“守護者”——這是一場關于愛的“接力畫圈”。可以預見,這個圈將“層層加碼”,成為這片紅土地上代代傳遞、生生不息的社會溫情。
“警察媽媽”,就是新時代感動湛江的溫暖力量。她們用行動證明:以情感為圓心,以協同為半徑,一定能畫出讓每個孩子都能安心成長的“幸福圈”。









